陈伟庆:菇香溢满振兴路
2021-12-22   作者:邹善水 方芳   来源:中国福建三农网

中国福建三农网连城12月22日讯 12月17日,冬阳和熙。走进龙岩市连城县赖源乡科明村,大棚内引进股份制种植的10亩羊肚菌菌丝发育良好,春节前后将开釆上市,预计产值达50余万元。对此,村党支部书记华啟鹏满怀信心地赋诗一首:“笫一书记驻科明,乡村振兴有干劲。种好香菇羊肚菌,启航产业新畗路。”

华啟鹏口中的“笫一书记”,是第六批福建省烟草专卖局下派驻村第一书记陈伟庆。在他和村“两委”班子的积极谋划下,为村里铺开了产业致富路。

IMG_6861.jpg

陈伟庆(右一)在向华火明夫妇了解香菇收益情况(邹善水 摄)

刚迈入花甲之年的华火明原是村里的香菇种植户。2019年,他总投入3.24万元,搭建竹架大棚、购买栽培菌筒、雇请小工,试种香菇8000余筒,采收干菇600多公斤,获总产值收入4.2万元,扣除成本纯收入近1万元。去年,他又投入3.8万元种6000筒香菇,因购来的菌筒菌丝差问题,加上自己缺乏成熟的管理技术,赔本亏了钱,今年想不干了,在家闲着没有经济收入。陈伟庆得知情况后,请来农业专家,手把手教他栽培管理技术,让他又燃起了信心。

IMG_6863.JPG

华火明在菇棚观察香菇生长情况(邹善水 摄)

“前些日刚采完第一批香菇,收干菇330公斤,外销每公斤80元,主要销往山东、上海等地和龙岩与本县城区商店,可增收不少。很感谢陈伟庆书记的帮助,他真是我们的‘贴心书记’!”华火明边包装刚焙干的香菇边说道。

村里像华火明这样年龄的农民不在少数。科明村是连城县最偏远的高海拔山区小村,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在村村民近70人,多为留守老人,主要靠卖毛竹维持日常生活。村里仅有约100亩可耕种的山坡地,且因老人耕种困难多已撂荒。村民没有产业,村集体也没有村财,是一个发展基础十分薄弱的“空壳”村。

“乡村振兴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要让村民‘生活富裕’,而村民最关心的就是能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收入。因此,为民服务、助农增收是驻村帮扶最重要的核心问题。”陈伟庆在走访了全村58户留守村民后,摸清了驻村帮扶的重点和方向。

如何因地制宜找准产业发展路子?经过调研发现,部分村民有种植香菇的习惯,而科明村昼夜温差大的气候自然环境,十分适合香菇生长,出产的香菇品质好、卖价高,种植户户均可增收3万元以上。但由于缺乏资金、技术和销路,多为小规模、分散化种植,制约了香菇产业的发展。

在与村“两委”干部统一思想后,陈伟庆初步确定将香菇种植列为促进村民和村财增收的首要发展产业。他耐心同华火明等种过香菇的几位村民一起找差距和短板,同时组织村“两委”干部走出去考察学习,又邀请省、市、县食用菌专家到村现场指导规划,解除村民对香菇种植的场地选址、成本投入、菌种优选、运行模式和管理要点等疑虑问题,初步形成了产业发展的新思路。

说干就干,从盖大棚的用材、结构、形式、场地、种植方式和管理要求,形成了具体方案。为落实大棚建设资金,陈伟庆多次到有关部门咨询,争取补助优惠政策,提出“引资投一点、银行贷一点、村民筹一点、政策补一点、配套出一点”的“五个一点”筹措思路,很快解决了资金来源问题。

IMG_6864.JPG

大棚在紧锣密鼓施工中(邹善水 摄)

按照“做大产业、做强主体、做宽平台”的规划,陈伟庆与村“两委”组织成立专业合作社,加快探索“村委会+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推动科明村香菇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发展。目前,村“两委”已集资着手落实2022年香菇产业计划,新建香菇大棚正在紧锣密鼓施工中,全村已有10余户村民签订15万筒“庆科20”香菇种植规划,预期产值约100多万元。

IMG_6868.jpg

科明村生产的干香菇外销商品(邹善水 摄)

眼下,科明村还规划了花卉、高山蔬菜、天然富硒苦竹笋等新兴的农业产业项目,土地正在着手流转。村中心一座闲置房屋规划建为党建及文化修习场所和文化科技中心,文化生态旅游广场、旅游公厕在如火如荼施工中,环村森林休闲步道、户外徒步休闲路线也正在规划落实中。

“陈伟庆任职驻村第一书记以来,团结村干部全身心投入到帮扶工作中,让小香菇撑起了富民增收的‘致富伞’,掘开了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赖源乡党委书记马华宗说。

责任编辑: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