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与闽北(二)
2021-12-27   来源:闽北日报

2018年7月,来自台湾的30名摄影家游览朱子讲学之地“武夷精舍”。 (朱宇 摄)

南平一中云谷校区学生在教师节上向老师行礼致敬 (邱冬勇 摄)

考亭书院 (陈琦辉 摄)

建阳西门小学的学生在老师带领下诵读《朱子文化小学读本》 (黄杰敏 摄)

朱子的历史贡献

“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 朱子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是古代社会后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朱子是中国历史上仅次于孔子的文化巨匠,宋理宗淳祐元年(公元1241年)从祀孔庙,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21年)进入孔庙大成殿,升列十哲之次。朱子历事四朝,从政九年,奉祠二十一载,集成理学,育弟子数百,给后人留下丰富而珍贵的文化遗产,共有104卷文集,200多卷撰书,140卷言论问答,以及编次、注释、校刊的书籍270多卷,创作了1400多首诗词,创办、修复了10余所精舍、书院。著名的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西铭解义》《资治通鉴纲目》《近思录》《仪礼经传通解》《周易参同契》《周易本义》《论孟精义》《诗经集注》等,在教育方面有《小学书》《童蒙须知》《易学启蒙》《朱子家训》等。

南宋嘉定五年(公元1212年),朱子《四书集注》被朝廷列为国学。他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颁发太学遵行。

南宋咸淳五年(公元1269年),度宗皇帝赐婺源朱氏故居为“文公阙里”,与“孔子阙里”并立为二。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推崇朱子学,朝廷以朱子传注为宗取士。

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由明成祖作序的《四书五经大全》颁行天下,定为明代科举取士之书。

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皇帝下诏朱子配祀孔庙“十二哲”之列,朱子牌位进入大成殿;同年,康熙下诏编撰《朱子全书》《性理精义》颁行全国。康熙亲自作序,称朱子为“集大成而续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

清代历史学家全祖望评朱子学:“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

“五四”新文化运动领袖之一胡适认为:“朱子是近六百年来,影响我国学术思想最大的思想家和学问家”。

钱穆在《朱子新学案》中说:“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旷观全史,恐无第三人堪与伦比。”

科学史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称朱子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综合思想家。”又说:“朱子是第一个辨认出化石的人。”还说:“最现代化的欧洲的自然科学理论基础应该归功于庄周、周敦颐和朱子等人的,要比世人至今所认识到的更多。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朱子(12世纪)曾建立起一个比(近代)欧洲任何思想都较接近于有机哲学的哲学体系。”

美国著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在其名作《中国大历史》指出:“朱子在没有产生一个牛顿型的宇宙观之前,先已产生了一个爱因斯坦型的宇宙观。”

1999年12月1日,世界遗产委员会将武夷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指出:“武夷山是后孔子主义(朱子理学)的摇篮。作为一种学说,后孔子主义在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占据统治地位曾达很多世纪,并在哲学和政治方面影响了世界很大一部分。”

考亭学派

考亭学派是以朱子为代表的理学学派。朱子自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遵照先父的遗愿,在建阳考亭定居,宋绍熙三年(公元1192年),朱熹在其居所东面建“竹林精舍”,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改为“沧洲精舍”,赋予讲学、藏书、祭祀功能。朱子在此定居、讲学、著述直到宋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去世。在此编撰的著作有《周易参同契考异》,《楚辞后语》六卷、《楚辞辩证》二卷,《楚辞集注》,编定了《礼书》,《仪礼经传通解》,考订了《尧典》《舜典》《大禹谟》等,其思想体系趋于成熟。著名弟子有蔡沈、陈淳、黄乾、铺广、熊禾等数十人。

朱子去世后,其弟子门人及其后续的弟子继续在此讲学、著述,影响很大,形成传统,一直到清代还绵延不绝。宋淳祐四年(公元1244年),宋理宗御书“考亭书院”匾额,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立考亭书院牌坊,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康熙帝御书“大儒世泽”匾额。由于朱子最后的人生岁月是在考亭度过的,此时思想学术已成规模体系,许多传播海内外的著作都在考亭编纂完成;再者,朱子许多门人弟子如黄乾、陈淳等都是从考亭走出来的,后成为一代大儒,前赴后继地阐发和传播朱子学说。随着朱子学说在海内外影响和门人弟子的成就,加上历代帝王的表彰命名,逐步形成一个具有传承朱子学说的学术风格和流脉标识的学派,史称为“考亭学派”(湖南岳麓书院是“湖湘学派”)。由于建阳考亭位于闽江上游,且朱子理学又是在福建发轫而传播海内外,相对于“濂学”(湖南)、“洛学”(河南)、 “关学”(陕西)等,考亭学派又称为“闽学”。

朱子的思想主要内容及其价值

1.朱子主要思想内容及其价值

朱子建构了一个自觉的理学体系和话语系统,从而实现了孔孟以来儒家学说的当代化、理论化和系统化,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人文道德和人格精神,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孔子之后的又一次高峰。朱熹思想涵括朱子哲学和朱子儒家道统学说两部分内容。

(1)在哲学上,朱子构建了博大精深的“天人合一”哲学体系,揭示了宇宙与万物、自然法则与社会伦理、自然秩序与社会和谐、宇宙运行与人类使命之间的化育共生关系,是一种“有机宇宙哲学”或生态道德学说。朱子哲学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核心内涵是当今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价值源泉。理学的核心思维“理一分殊”思想揭示了多样性是人类文明构成的常态,对世界上不同文明之间的和平共处,求同存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智慧源泉。

“理气论”是朱子学的理论基石,理与气的关系学说揭示了世界是由必然性和偶然性构成的整体。“理”是天地万物存在、发展的根据和本原,是万物秩序之源。“宇宙论”是朱子解释生生不已、大化流行、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它指出,人的社会活动要效法天,天人合一的本质是宇宙的目的与人的使命高度一致、完美和谐,人作为宇宙中的智慧生命,担负着“参赞化育”的神圣使命。“心性论”把存养与省察结合起来,通过心的主宰,把性与情统一起来,即道德修养和待人接物相辅相成。“格物致知”论提出了一条向外求知的方法,重在改变人的气质,发扬学以致用的精神,纠正知行分离、言行不一的弊病。“理一分殊”阐述了统一性和多样性之间的逻辑关系,揭示人类生存的世界应该是一个和谐有序、生机盎然、多姿多彩的世界。

(2)在儒家道统上,朱子构建了以“内圣外王”为核心、以“中和”思想为主线的政治文化学体系。提倡内在修养和外在功业完美结合的人格自觉,阐明了道德与功业、民族精神与中和思想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当代道德体系建立的“历史根系”,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内圣外王”阐述了“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基本纲领和途径,倡导内心向善、事业向上的人生格局;提倡“王道政治”,反对“霸道政治”。 提出了观史应当明正统、立纲常、除史弊、汲取智慧的历史观,并效仿《春秋》,明定正统;倡导“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阐述了“正君心”的政治观,提高君主的修养,规范君主的权力,总结了“贵和谐,尚中道”的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把“中”纳进了道统学说,作为民族文化之根的理念,为重建道统提供历史依据,显示朱子较强的史学视界,并对“中和”学说做了理论提升,提出了“万物各得其理就是和”的重要结论。在为政的实践中,朱子始终以“视民如伤”“ 振肃纲纪”“ 化民成俗”为己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些理论、实践为后代儒者所继承,取得很大的成效。

2.朱子思想的主要精华要点

(1)主敬穷理的认识论,(2)天人一理的生态论,(3)正君贤臣的政治观,(4)家国同构的伦理观,(5)廉洁省察的为政观,(6)视民如伤的民本观,(7)追求统一的历史观,(8)重农节赋的经济观,(9)德才兼备的教育观,(10)贵和尚中的社会观,(11)内圣外王的人生观,(12)化民成俗的实践观。

责任编辑:徐辰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