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世“船”说
2021-12-30   来源:福建日报

2020年11月15日,第十届厦港“送王船”活动在厦门沙坡尾举行。长达11.12米的“王船”和声势浩大的踩街队伍吸引了众多市民与游客。本报 施辰静 摄

保泉宫“送王船” 江佳鲲 摄

“王船”进校园。 林泽贵 供图

每逢“送王船”,厦门市海沧区中山社区便万人空巷。(资料图片)

漳州进发宫“送王船”活动 曾松滨 摄

核心提示

2020年12月17日,第十五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投票决定,将中国和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这是我国首次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联合申报成功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送王船”是闽南沿海先民于明代创造的抚慰、祭祀海难遇难者的仪式。闽南人称海难遇难者为“好兄弟”,称“代天巡狩”的地方保护神为“王爷”,“送王船”因此也俗称为“做好事”。这一习俗由相关社区的宫庙或宗祠于东北季风起时举办,一般每三到四年举办一次,包括迎王、造王船、竖灯篙、普度、送王船(踩街游行及烧王船)等仪式。

随着闽南人的海上贸易与迁徙,送王船习俗于17至20世纪流传到台湾和东南亚华侨华裔聚居地,是闽南海洋历史文化的重要遗留。

入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一周年,闽南三地的“送王船”活动在乡土文化语境中获得了怎样的活态传承?本期“关注”为您呈现——

责任编辑:徐辰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