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漳州2021:乡村振兴 重任在肩
2022-01-03   来源:漳州新闻网

2021年,漳州市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史学习教育的部署要求,在全市开展“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实施“六比一看”竞赛活动,启动推进乡村振兴行动,通过抓实一批项目、打造一批典型、探索一批符合漳州实际的路径模式,有力有序推动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平稳铺开,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在脱贫攻坚成效基础上,接续推动有效衔接,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涂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科学顶层设计 做好规划衔接

龙海:新居鳞次栉比

长泰:良田阡陌纵横

漳浦:水塘星罗棋布

南靖:“柿业”红红火火

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规划衔接是“第一道工序”。

2021年,漳州市在15个县(区)、开发区(投资区)成立乡村规划编制委员会,并按照省委相关文件精神,积极组织发动党员干部、外出乡贤、经济能人及相关部门业务骨干,同时邀请规划设计单位、科研院校专家等高层次人才,共同参与到村庄规划的编制论证中。通过及时总结梳理脱贫攻坚的好经验、好做法,漳州市还把工作制度、资金筹措、资源整合、挂钩帮扶等现有的成熟机制融入乡村振兴规划中,从思路、政策、机制等方面入手,全面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同时,漳州市不断完善乡村振兴政策支持体系,制定《推进乡村振兴行动方案》《漳州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大行动重点任务》《推进乡村振兴“串点连线成片”工作》《机关联动乡村 党建引领振兴行动实施方案》等一系列综合性支持政策,着力推进乡村振兴重点任务落细落实、重大项目落地落深,并积极出台《深化金融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工作意见》《漳州市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提升行动工作方案》等专项性保障政策,为各项工作顺利衔接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抓牢“牛鼻子” 做好机构衔接

在国家和省成立乡村振兴局的基础上,2021年6月漳州市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成立,11个县(区)同步完成挂牌并进入实质性运作。

为更好推动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按照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要求,漳州市将市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调整为市委扶贫开发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由漳州市委书记任组长、漳州市长任第一副组长,下设办公室以及乡村产业振兴、乡村生态振兴、宜居乡村建设等12个专项小组,实行“每月一会商、每季一报告、年底总考评”,形成了条块结合、统筹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格局。

同时,漳州市建立挂钩联系制度,安排市领导挂钩7个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县和12个省级乡村振兴特色乡镇,安排100个市直机关基层党组织分别挂钩94个乡村振兴“串点连线成片”行政村,定期开展蹲点调研,帮助理清发展思路、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推动乡村振兴各项政策措施落深、落细、落实。

找准着力点 做好工作衔接

漳州市坚持把农业农村发展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2021年,漳州市下达乡村振兴市级专项配套资金1800万元用于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建设;下达乡村振兴示范建设市级财政补助资金1460万元,对全市82个乡村振兴工作力度大、成效明显村进行奖补;下达2021年村级组织运转市级财政补助资金4400万元,用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同时,漳州市积极向上争取资金2.11亿元用于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技术推广及数字农业发展,并把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建设项目和试点示范资金纳入省乡村振兴(扶贫惠民)在线监管平台,做到扶贫惠民项目、资金与乡村振兴项目、资金同部署同推进。

此外,漳州市进一步深化闽宁协作,由漳浦县继续深入帮扶中卫市海原县。目前,漳州市已将1500万元社会帮扶资金分配下达到各有关县(区),把24名专业技术人员选派任务下达给市直各有关单位,通过认真谋划干部选派、资金支持、产业就业帮扶等工作,确保新时期闽宁帮扶工作和干部队伍平稳过渡。

产业振兴 凸显特色

乡村振兴,重点在于产业兴旺。2021年,漳州市以实施现代农业发展三年行动为抓手,着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凸显特色产业优势。

2021年,漳州市建成全省规模最大的高标准设施蛋鸡养殖基地、优质肉鸭和蛋鸭生产基地,漳州诏安黄金百香果、南靖金线莲等4个项目新获批为第十批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2家农民合作社成功入选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新增“三品一标”认定产品22个,确定申报地理标志产品团体标准19项,华安铁观音等3项标准目前已正式实施。

同时,漳州市积极实施漳台农业融合发展行动,2021年1-9月,全市新批办32个台资农业项目,注册合同台资3381.6万美元;全省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建设成效评估结果,漳浦(农机)和南靖(兰花)产业园位列全省第一和第三。

此外,漳州市持续推动农业绿色发展。2021年,全市化肥使用量14.65万吨,同比减少3.3%;农药使用量4167吨,同比减少2.07%;实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措施6.23万亩,完成59.16%;严格管控措施已完成1945.29亩,完成108.07%。全市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100%,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可达98%以上。

人才振兴 强化保障

漳州市积极开展科技特派员选认工作。2021年,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闽南师范大学等68个单位共选派346名市级科技特派员,实现漳州市现有12个省级乡村振兴重点特色乡(镇)及120个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全覆盖。

同时,漳州市顺利完成全市111个乡镇党委换届选举。在本次换届中,市县两级组织部门注重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等重点任务中选“苗子”、拔“尖子”,将一批年轻有活力,熟悉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基层治理等工作的干部选拔到乡镇领导岗位,有力配齐配强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乡镇班子凝聚力、战斗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专业性、互补性得到进一步增强,形成“老中青”梯次结构配备,为乡村振兴开新局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文化振兴 铸魂塑形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2021年漳州市着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日益提升。2021年,全市积极开展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共建设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县(区)、52个乡(镇)实践所、324个村(社区)实践站,7+N志愿服务平台也已搭建完成,注册志愿者人数达23.1万人,开展各类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5500余场次;全市建成文化讲坛、家风家训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乡贤馆等各类教育场馆295所;市妇联“好厝边”巾帼志愿服务队荣获2021年全国巾帼建功先进集体。

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持续深化。2021年以来,全市积极开展新一届各级文明村镇申报参评工作,共申报全国文明村镇21个(其中5个镇、16个村)、省级文明村镇162个。

农村优秀乡土文化历久弥新,2021年全市投资20万元组织编辑漳州乡村文化记忆丛书之乡音乡趣、乡作乡艺,积极推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传承发展,开展村落调查摸底,支持引导各地申报列入传统村落名录,先后已有45个村庄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52个村庄列入省级传统村落名录。

生态振兴 提升“颜值”

漳州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农村建设品质提升作为市委“六比一看”竞赛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重点摸排卫生厕所逾3.7万户,推进全市11个乡镇全镇域落实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机制,至12月底已完成投资2300万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134.98%。

同时,漳州市全力提升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以古雷开发区作为试点,将村庄保洁、垃圾转运、农村公厕管护等打捆打包进行市场化运营管理,目前已完成投资2330万元,完成年度计划100%。如今,古雷开发区、常山开发区均实现县域捆绑打包公厕管护、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市场化,实现农村人居环境“颜值”再升级。

此外,漳州市还开展“美丽庭院”创建工作。以漳州市长泰区人民政府为主起草的省地方标准《村容村貌管理与维护规范》获批发布,并于2021年7月1日起在全省实施。该标准填补了我省村容村貌管理与维护标准的空白,使村容村貌管护工作有章可循,为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标准保障。

组织振兴 巩固成果

2021年,漳州市突出党建引领,进一步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扎实开展第六批驻村选派工作。按照先定村、再定人原则,漳州市立足实际,深入摸清选派需求,共筛选确定419个乡村振兴重点村、村集体经济有望上50万元村、少数民族村、红色村等作为派驻村,认真做好驻村第一书记人选把关工作,指导各县(区)严把驻村人选政治关、品行关、能力关、作风关、廉洁关,充分考虑年龄、专业、经历等因素,根据不同类型村的需要,对人选进行科学搭配、优化组合。目前,漳州市省派驻点村25个,市派驻点村47个,县派驻点村347个,省、市、县派驻村第一书记均已全部到村工作。

同时,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为抓手,漳州市持续推进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社区(村)民主协商平台建设,基层治理专业力量和治理成效明显提升。2021年,全市共配备274名乡镇(街道)专职调解员,村居(社区)专职调解员323名,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8337件,调处成功8171件,成功率达98%,同比增长11.1%。目前东山县石浦村、漳浦县大埔村被列入全国村级议事协商试点单位。

责任编辑:徐辰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