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青口镇:因地制宜多维发力促乡风文明实践
2022-01-13   作者:郑锦 张琳   来源:中国福建三农网

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圈定了对象、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原则。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青口镇地处福州东南,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新时代,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依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以及乡镇干部包村工作制,镇、村、点三级文物保护安全责任制等工作机制,形成多个部门齐抓共管,因地制宜,多维发力的工作格局,深入开展文化建设实践,促进乡风文明。

齐心共建宗庙文化 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深入人心

荣绣陈氏祠堂 郑锦 摄

乡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宗庙文化根植乡土,赓续民族传统,能展示道德情操、文化底蕴,反映地方生产、生活、精神风貌。在历来崇神尚巫的福州,更是宗祠庙宇林立,宗庙文化拥有一大批长者拥趸。青口镇抓住这一特点,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挖掘和升级宗庙文化,让它们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各自以不同的姿态绽放——大埕村凝练陈氏宗祠孝廉文化,打造忠孝为国、廉洁奉公的乡风文化;沪屿村发扬叶氏祠堂感德家风,塑造崇尚向善、向上的道德素养文化。

新时代,宏四村赋予荥阳郑氏宗祠以寻根怀祖、激励后进、凝聚团结的爱国主义、艰苦创业的精神,发扬文明道德、和谐友好的传统文化;壶山村传承施氏宗祠弘扬祖德、敬老尊贤、团结一心、思祖爱乡的精神……政府在支持宗祠庙宇保护建设的同时,充分调动了群智群力,老百姓在参与宗庙文化建设中,情感有了依归,与乡风文化共情共鸣,幸福感更强了。

灵济宫碑亭龟蚨 郑锦 摄

在青圃村,以林香江为代表的灵济宫管理委员会通过10年的持续努力,成功将灵济宫申报为国家级文化遗产单位,为保护文化遗产带来了更多关注——媒体的争相报道、专家学者的探索调研、《福建青圃灵济宫志》的出版……都赋予了灵济宫新时代的气息与活力。镜上村的陈氏一族寻根问祖,全族上下齐动员,连同亲友、社会贤达筹资300多万元建设了镜上镜江陈氏宗祠,将陈氏奋斗拼搏精神发扬光大。莲峰村里,密密匝匝的民房间隐藏着一座宋代为恭祝皇帝寿辰建造的石构宝塔,为了更好地展示这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石碑的历史文化风貌,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邻近石塔的两户村民积极配合,拆掉影响景观的私人住宅,足见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深入人心。

聚力共创乡贤文化 助力乡村文化展新颜增自信

近年来,在政府的指导、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青口镇乡贤文化以乡贤馆、家风家训馆、宗庙等的建设为依托,开展丰富多元的专题展览、志愿活动等,弘扬新时代乡贤精神,吸引、鼓励、引导乡贤回归、建设家乡。在独特的乡贤文化影响下,青口镇展现出新时代新风尚。

后福村花海 郑锦 摄

后福村乡贤刘捷明退休后返乡为民,邀请知名设计师规划设计后福村民生工程项目,完善村内硬件设施,让村民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人文景观质量大幅度提升。乡贤刘智权返乡创业,造福百姓,为后福村实施民生工程项目,惠及338户村民。后福村成了有“面子”,更有“里子”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乡贤文化影响下的后福村仅仅是青口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青口镇先后涌现出了敬业奉献道德模范李为胜,助人为乐道德模范翁钦梅,身边好人林松、林春、吴松荣等一批传播正能量、引领新风尚的群众典型,在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中树立了高尚的道德标杆和价值导向,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

家风家训乡贤文化馆 郑锦 摄

如今,艰苦创业、奋斗拼搏、造福乡梓的新时代乡贤文化信仰根植到青口镇老百姓心中,沁润成长中的新生代和大批外来子弟。乡贤文化进一步扩大巩固优秀宗庙文化受众面,消除老一辈与新生代——特别是受过不同文化领域教育的年轻一代及外来人口中对宗庙文化陌生抵触人群的隔阂。乡贤文化,既展现了乡村城镇化发展乡村振兴的新气象,增强了乡村文化自信,也唤起每一位青口人的骄傲和自豪感,让小镇凝聚起乡镇发展的强大伟力,为青口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注入灵魂活力和强心剂。

挖掘革命历史文化 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

2021年6月,闽侯县第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42次会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加强革命文物保护与利用的决定》,为保护与利用革命文物做顶层设计。青口镇发动广大干部群众力量,收集革命历史文物、建设红色文化空间、传播优秀革命历史文化故事、宣传革命精神。通过干部踊跃带头、群众积极配合,整饬维护林白水陵园,修缮长楼村叶飞游击队住所旧址、东台村中共闽侯县农民支部旧址、西台村“下岩洞”革命遗址等工作顺利开展。依托这些革命历史文化遗址的建设,一个个生动鲜活的革命故事重新焕发生机,革命人物精神也再一次被发扬传颂。

四峰山红色联络站旧址 郑锦 摄

近年来,在革命精神的感召影响下,西台村、东台村村民通过组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各类志愿活动,为当地留守老人理发、剪指甲、清理卫生等义务劳动如火如荼。长楼村的四峰山红色联络站旧址原本是一处深山密林里的草寮,也曾是村民郑音根独居的住所,土地革命时期负责接待、护送过往的省委、闽中特委人员,是红色革命重要据点。如今,郑音根的后人郑明兴、郑宝松父子成为叶飞游击队住所旧址的守护人。为了方便更多的人缅怀革命先烈,他们在镇政府的帮助下翻修了旧址,拓路、维护、杀虫……从村庄到旧址近5公里弯弯曲曲的山路上洒满了父子的汗水。郑宝松说:“山路不修,交通不便,来这里的人就少了。作为党员,我要带头做好这事,让更多人感受革命精神”。

责任编辑:小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