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喜大:与“榧”结缘 成果“榧”然
2022-03-10   作者:饶海燕   来源:东南网

近来,天气放晴,南平建阳区黄坑镇苦竹坪村骆喜大一家正在林中忙着嫁接香榧。他们剪出合适的枝条,锯平桩木并竖开一截,将削好的枝条插进去,再用薄膜从下往上包扎好,最后将嫁接的苗木放进阴棚中保证存活率。

阳光穿过静谧的香榧林,映出林中人的影子,嫁接好的优质苗木,生机勃勃,承载着丰产的重担。

“每年我都去尝试嫁接更优质的品种,坚持二十多年了,品种越优良,挂果更快也更多。”骆喜大高兴说道。

香榧是我国特产的珍稀干果,有“彼美玉山果,粲为金盘实”的美誉,生态经济价值极高,至今已有1500余年的栽培历史,

现今65岁的骆喜大被称作闽北种植香榧第一人,他的老家在中国著名的香榧专业特色村——绍兴诸暨榧王村,那里家家户户都种植香榧,从小耳濡目染的他,对香榧有着特殊的感情。

来到建阳后,他发现当时建阳的香榧产业还未起步,少有人知道香榧是什么,骆喜大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香榧适不适合在这种植?

1996年,39岁的骆喜大决定放手一试,他回到老家,背着几颗香榧树坐上火车,来到建阳区黄坑镇苦竹坪村开始种植。2002年,香榧树开始挂果,骆喜大喜极而泣的同时自豪不已:“香榧适合生长在土层深厚、阳光充足、气候温润的地方,黄坑的生态环境非常适合,挂的果品质上乘。”

这一年是骆喜大香榧事业的重要转折点,他决定全力以赴,用实际行动填补建阳香榧产业的空白。但四十不惑的他,清楚认识到光靠那几棵从老家运来的香榧树远远不够。为此,骆喜大不顾质疑,大规模流转土地,扩大种植面积,并再度回到家乡拜师学艺。

“我向老家的一个种植能手学习嫁接苗木、制作工艺的宝贵经验。像这棵20年树龄的细榧,就是我学成归来以后亲手嫁接的,现在能挂100斤左右的果子。”骆喜大温柔抚摸着香榧树说。

每年9月-12月,是香榧果制作的黄金时间,骆喜大的香榧种植基地里两千多颗香榧树间,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农户们忙着采果、摊晾、去皮、加工,最后把制作好的干果放入印有‘骆喜大’标志的包装盒中。

“我们基地面积一百多亩,平均树龄都在15年以上,年产干果5000多斤,每年净利润达40万元。”骆喜大的儿子骆邦绘说道,“而且经过我们嫁接后的苗木特别畅销,销往武夷山、邵武等地饱受美誉。”

骆喜大带头示范,铺就一条香榧致富路,但他惋惜这条路仍然少有人走。因为虽然小小香榧全身宝,但是香榧栽种率低、回报慢的特性让很多农户望而却步。

“我们对香榧的管护是纯生态的,香榧生命力极强,产果期有五六百年,是真正能传承下来的产业。但是一般要10年树龄以上的香榧才会挂多一点的果子,树龄15年以上的,亩效益以每年30%递增,这时候收益才比较明显。”骆喜大补充说,“香榧产业要想做强,就必须产业化,要团结周边的农户,用专业合作社的方式推动产业发展。”

近年来,黄坑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香榧产业,纳入“一村一品”项目重点推进。指导成立南平市建阳区榧常香农业专业合作社,由骆喜大担任社长,合作社统一育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陆续带动22户农户加入,种植面积超500亩,其中挂果面积200多亩,年产干果量1万多斤,平均每斤60-80元,年产值一百多万,有力地促进农户增收。

“目前,黄坑镇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三品一标’标准发展香榧产业,并通过‘香榧+文旅’模式,打造香榧种植观光基地,将香榧产业变成带领群众致富的朝阳产业。”苦竹坪村挂点领导章允棉说。

2021年,骆喜大新购入了榨油机,试水榨了几十斤香榧油,计划向市场推广,延伸产业链,“我们在积极争取加入武夷山水品牌,希望能够提升影响力和号召力,示范带动更多的人踏上香榧致富的道路,共同推动香榧产业化发展,做到‘一市一品’。”

责任编辑:何菁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