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河湖长制”推动“河湖长治” 厦门“组合拳”治水守护美丽河湖
2022-04-01   来源:人民网

 溪流清净、河湖灵秀、海洋碧蓝……厦门向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

  今年3月30日是厦门市首个“河(湖)长日”。 “以‘河湖长制’推动‘河湖长治’,全市河湖水质越来越干净、环境越来越美丽”……当天,厦门市水利局发布了一系列河湖治理亮点。

  近年来,按照厦门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围绕“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代治水思路,该市水利部门以水环境提升、水生态修复为导向,以解决群众关心关切的突出水问题为重点,多措并举打好河湖治理的“组合拳”,推动河湖长制从有效管控走向全面治理,守护好一方美丽河湖。

  厦门河湖“美丽蝶变”

  湖面澄清,一泓碧水,白鹭于飞,翩翩其上。如今厦门岛内的筼筜湖,已成为这个高颜值生态花园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筼筜湖堪称厦门河湖美丽蝶变的“代言人”。20世纪80年代中期,整个湖区一度污染严重、鱼虾绝迹。1988年3月30日,厦门召开加强筼筜湖综合治理专题会议,创造性提出“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20字治湖方阵,也使厦门河(湖)长制初具雏形。

  “30多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常抓不懈、久久为功,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厦门城市实际的筼筜湖治理之路,取得良好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厦门市水利局有关负责人说。

  数据显示,近年来,筼筜湖水体质量持续稳定提升,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入湖污染物显著减少。根据2021年9月监测数据,与2020年基准年相比,筼筜湖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浓度分别显著下降了77.8%、87.4%。

  “这一切得益于厦门市、思明区大力推行河湖长制。”厦门市水利局工作人员介绍,河湖长制有力地推进了筼筜湖流域区域污水管网“正本清源”改造、入湖排污口截污改造,同时推动各级河湖长、湖库巡查员、志愿者积极投入河湖治理,营造和谐河湖共管共治氛围。

  除了筼筜湖,岛内五缘湾在河长制工作的保驾护航下,往昔水体质量不佳、泥沙淤积的湾区,如今也已是碧波荡漾、清水畅流的景色,成为名副其实的厦门“新客厅”。伴随此,五缘湾片区生态修复与综合开发案例入选2020年4月自然资源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第一批),并列在11个典型案例之首。

  在岛外,集美区大力实施河长制,辖内后溪流域的重要支流许溪,通过综合施策、系统治理,2018年至今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水标准,实现“安全、健康、生态、美丽、和谐”的总体目标,形成小流域治理的“许溪模式”。

  在海沧,2017年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以来,经过努力,区内的过芸溪等流域内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得到明显提升,河流断面水质、水生态、水环境面貌明显改善,省控点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水标准。

  在同安,厦门市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东西溪推行河(湖)长制以来,在确保溪流行洪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安全生态水系建设,建成了该区最大的带状湿地公园,其建设目标也从“河畅、水清”2.0版本逐步提升到“河畅、水清、岸绿、安全、生态”5.0版本。

  在翔安,曾经让当地居民们避而远之的“臭池塘”——怀远湖,经过近8年的持续治理,如今已旧貌换新颜,重现一湖碧水。

  数据里的厦门治水“亮彩”

  除了河湖“美丽蝶变”,厦门治水的亮彩、成效还体现在一系列数据上。

  例如,全市市域范围饮用水源达标率保持100%,省级以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主要流域国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尤其国控隘头潭断面6次进入全国地级以上城市水质前30名红榜,6个城市黑臭水体达到消除黑臭标准。

  同时,910个小微水体全面登记造册,形成一塘(池)一档,并完成302个小微水体治理、精心打造出83处水景观示范点;全市1386个入河排放口实现第三方全覆盖检查监测,目前存在污水排放的入河排口395个已完成整改;建立全市149个农村水源地名录,巩固2个千吨万人水源地整治成效,完成2个千人以上水源地“划、立、治”,启动145个千人以下水源地整治;2019年至2022年计划开工建设16座污水处理厂,建成并通水10座。

  此外,新建、改建市级主干雨污管网114公里;落地实施790个污水提升治理工程,覆盖1256个自然村并打造了一批示范村庄,目前全市污水收集、处理率名列全省第一;拟定“十四五”期间生态补水和雨洪增蓄项目共26个,计划投资25亿元;2020年以来对9条溪流和主要湖库开展一轮“清四乱”专项行动,截至目前,32个“四乱”问题已全部整改完毕,整改率100%。

  多措并举提升河湖治理现代化水平

  亮点、亮彩的背后,是厦门近年来持续实施系列举措,不断努力提升河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推行河湖长制是其中一大举措:如今在厦门,“河湖有问题,直接找河湖长”已成为市民的共识。

  3月17日,厦门发布新一年度市、区两级河湖长名单。这份名单覆盖该市各区所有主要河流、湖泊,公示了守护每条河流、每个湖泊的党委政府责任人。

  时至今日,厦门主要河流、湖泊、池塘都有河湖长公示牌。每个公示牌不仅详细标注流域信息,还写明所在河湖的守护责任人,便利发现问题的市民第一时间找到河湖长,同时也鞭策各级河湖长加强巡河湖、治河湖、护河湖,并在一场场现场检查、调研中,推动河湖“顽疾”得到有效治理。

  据介绍,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后,厦门全市9条主要溪流都有自己的河长、河段长和村(居)专管员,溪流综合治理和长效管理的新机制已对全市河、湖、水库实现全覆盖管理。特别是2018年3月起实行“双总河长制”(市委书记、市长共同担任市级总河长)以来,厦门强化“治水”工作的党政同责,以高位推动进一步织密织牢河湖责任网。

  截至目前,厦门已建立区域与流域相结合的市、区、镇三级河长湖长体系,全市共设立河(湖)长149名,其中市级河(湖)长3名,区级河(湖)长26名,镇街级河(湖)长120名。

  “守河有责,河长、湖长不仅是职务,更是责任。”厦门市水利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从河湖长制启动以来,厦门一直坚决把党中央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提升水环境治理工作水平、建设八闽幸福河湖的目标要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压实河湖长责任。

  期间,厦门水利部门等持续完善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包括:强化部门协同联动,落实落细工作措施,形成“一事一主体、事事有牵头”的工作机制;开展挂牌督办、明察暗访、专项检查,加强对流域整治的督导;严格考核问责,将河湖治理任务纳入督查、约谈问责体系,对工作措施不力、任务完成不到位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行约谈问责;加快推进立法进程,使河长制工作有法可依,实现河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大提升;加快推进立法进程,制定幸福河湖评价指标,建设幸福河湖示范段,开展健康河湖评价……

  举措之二是追根溯源、强化全流域综合治理。近年来,围绕“让水清起来、让水动起来、把水留下来”,厦门以问题为导向,力推河道安全生态水系建设。

  据悉,该项建设始于2016年,截至2021年底,全市79个安全生态水系建设项目全部完工,建设公里数达到243.77千米,打造出一个个河道水系景观、建成一条条沿岸绿化休闲带。

  期间,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原则,厦门河道安全生态水系建设结合流域周边截污治理,通过人工湿地、生态浮床、曝气复氧、生物膜法、水系连通、生态补水、闸坝生态调度等措施,基本实现“河畅、水清、岸绿、安全、生态”的建设目标。

  “问题表象在水里,根源实则在岸上。”厦门市水利局工作人员介绍,2021年5月,厦门发布《关于强化全流域综合治理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把“治水”的目光聚焦在岸上,掀起全流域治理高潮。

  其中,加速推进岛内住宅小区的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岛外实施“正本清源”工程让雨污管网延伸至每家每户;高质量、高标准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市日污水处理能力已达179万吨,预计年内可达200万吨以上,为城市发展预留充足的污水处理空间;按照全链条、系统化治理思路,锚定做精做细农村雨污分流目标,全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高质量高标准提升治理……

  举措之三是通过“共管共治”凝聚强大“水力量”。即除了市、区、镇三级河湖长,厦门还充分调动社会力量,让企业河长、市民河长、河小禹、绿水守护者等民间组织成为“官方河湖长”的有效补充,并广泛发动市民加入民间河湖长行列,共同守护一方绿水。

  “巡河神器‘爱河湖’微信小程序,目前已覆盖厦门的九大溪流和五大湖泊。”厦门市水利局工作人员介绍,2021年该市水利部门开发出简便易用的小程序“爱河湖”,为广大市民参与巡河护湖、问题举报交流搭建了全新平台,进一步推动水环境保护意识,调动公众积极参与到河湖治理。

  同时,2021年以来,厦门持续发挥法院、检察院驻点工作机制,强化公安联动,聘任51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河长、46名“河道警长”、200多名社会监督员广泛参与河湖长制工作监督、参谋与指导。此外,该市还组织企业河长、市民河长、河小禹、绿水守护者等民间队伍参加管河护湖400多人次,形成独具厦门特色的河湖共治共管综合力量。

  “河湖管理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上下游、左右岸、不同行政区域和行业。”厦门市水利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该市水利部门将进一步协调整合各方力量,推进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河湖管理保护,促进河湖共管、共治、共享,不断提升全市河湖管理保护水平,“让每条河流都成为造福百姓的幸福河”。

责任编辑:林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