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走进周宁县七步镇后洋村黄振芳家庭林场,可尽情享用大自然的馈赠:7300多亩林场绿树环绕、青翠欲滴,穿行其中,空气清甜。3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如今已成为当地村民“以林兴业”的“绿色银行”。
1983年,年逾半百的黄振芳在周宁县七步镇后洋村,带领家人创办家庭林场,开垦荒山、贷款造林,不到3年时间,黄振芳和家人以1207亩的造林面积位居周宁县之冠,成了远近闻名的“造林大王”。
后洋村黄振芳家庭林场。东南网记者 邱丽娟 摄
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曾到黄振芳家庭林场进行调研。1989年1月,宁德召开规模空前的林业工作会议,习近平非常有创见地提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
33年来,在“三库”绿色生态理念指引下,周宁县林地面积增加了52.5万亩,森林覆盖率从42.8%增长到72.96%,绿色家底逐年厚实。
绿色林海生生不息,载下一轮又一轮时光。94岁的黄振芳仍精神矍铄,他的大儿子黄传融返乡创业,一边植树护林,一边利用得天独厚的环境种植药材、养殖蜜蜂。
俯瞰后洋村。东南网记者 邱丽娟 摄
后洋村村民们纷纷效仿,在林下套种生姜、马铃薯、魔芋等经济作物。并且,依托丰富的林业资源,后洋探索“套种+放养”的模式,发展林下种植、养殖,形成立体复合生产经营模式,推动村民增收致富,“青山”变成了“金山”。2021年,后洋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万元。
后洋村“逐绿而兴”的实践是近年来周宁深入践行“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的“三库”绿色生态理念,做大做强特色现代农业、全域旅游等生态产业,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路子的生动写照。
后洋村一景。东南网记者 邱丽娟 摄
现如今,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周宁县利用林地9万多亩发展林下经济,培育黄振芳式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300多家,总产值超过3亿元,涌现出后洋、紫竹等一批林下产业引领农民增收的典型示范村,带动近万人就业增收。2021年,周宁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30元,增长12.0%。
林下经济发展红火的同时,周宁全面推动高山云雾茶、高山马铃薯、高山冷凉花卉、高山高优蔬菜、高山晚熟水果等生态产业发展,探索推进产业间的互动发展,努力打造生态产业新格局。
截止目前,周宁县拥有茶园10.7万亩,茶产业综合产值达10.2亿元;高山蔬菜种植面积约3.61万亩,产量4.49万吨,产值1.93亿元;水果种植面积1.49万亩,产量1.04万吨,产值1.08亿元……
远眺周宁抽水蓄能电站。东南网记者 邱丽娟 摄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绿水青山优势,也让周宁全域旅游越发红火。走进七步镇苏家山景区,蓝天白云下,苍山抱翠。高空眺台、高空玻璃栈道、空中滑索、丛林穿越等体验区,游客们嬉闹玩乐,欢笑声、惊呼声此起彼伏。
过去,这里还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穷山沟”。2007年,周宁县实施“回归工程”,在浓浓乡情的感召下,外出经商有成的苏文达从上海回到苏家山,把上海游乐园概念搬回村里,在绿水青山间打造拥有玻璃栈道、高空滑索等20多个项目的高山“游乐园”,使苏家山成为网红“打卡点”。
“我们都沾了景区旅游发展的光,现在家里都盖起了砖房,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了。”在景区美食广场摆摊的村民苏克强高兴地说。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借助好环境释放的生态红利,在周宁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全域旅游越来越红火。融合自然景观的传统村落李墩镇楼坪村、独具民俗特色的咸村镇云门村等乡村旅游点深受游客喜爱;泗桥乡天蓝蓝花卉基地,迎来一批批赏杜鹃花的游客……2021年,周宁县共接待游客量412万元人次、同比增长102%,旅游综合收入26.5亿元、同比增长69.8%。
“对周宁而言,好生态是最突出的优势。”周宁县委书记袁华军表示,周宁县将深入践行“三库+碳库”绿色生态理念,致力巩固提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成果,在放大生态效益上下功夫,大力发展文旅康养产业,打响“周宁有鲤”公共品牌,建设宜居宜业、治理有效的农村,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