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为媒 乡村振兴见实效
2022-08-08   作者:刘源   来源:闽东日报

古村、老屋、水车、凉亭……在宁德市屏南县龙潭村,到处都是时光刻下的痕迹,游客漫步村里,一边享受古朴静雅的慢生活,一边欣赏古村落与现代文化碰撞出的创意“火花”。

这个曾经的贫困村如今靠“古村落+文创”的模式摇身一变成为“网红村”,是宁德市不断创新文化发展模式,带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宁德市充分发挥文化旅游资源的支点作用,深入实施以文兴业工程,延伸拓展“+文化旅游”产业融合模式,不断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培育出屏南县“古村落+文创”、霞浦县“摄影+民宿”、福鼎市“白茶+文化”、福安市“数字+文创”等文旅产业发展新模式,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好评,成为宁德市文旅产业对外宣传的响亮名片。

龙潭村的蜕变同样反映了宁德市着力培育乡村文化振兴示范村的重要举措。2019年以来,宁德市立足各地农村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乡村文化振兴的实施方案》《关于落实乡村文化振兴“十百千万”目标的实施方案(试行)》,培育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环境优美、乡风文明、文旅融合、群众文化队伍活跃且对周边区域乡村文化振兴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示范村,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周边区域连片发展。

寿宁县下党乡从“五无乡镇”变为中国红色旅游新地标,亮相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柘荣县富溪镇深挖古镇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自然生态资源,积极探索“全域规划、文旅带动、产业延伸”的发展新路径,重现古镇繁华;霞浦县长沙村利用旧仓库变身文化摇篮,改善群众精神面貌,提高村民经济收入……

文化振兴带动乡村发展的案例不胜枚举,但发展的前提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充分保护,因此,宁德市强化资金和制度保障,出台《宁德市红色文化遗存保护条例》,编制《宁德市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专项规划》,实施文物修缮、消防、安防、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等文物保护项目,开展全市红色文化遗存普查,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力度。同时,稳步推进千支乡村振兴文化队伍和万名骨干培育工作,培育乡村文化队伍1205支、乡村文化骨干8983名。

文化兴,产业旺,群众喜。在文化振兴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到发展中,福鼎、福安等地打造“中国微演艺”“社区群星秀”等群众性文艺活动品牌,搭建“微”平台,让群众唱主角,激活民间文艺资源,走出一条“政府投入小、民间参与热、社会反响大、百姓受惠多”的文化惠民新路子;福安市楼下村组织群众参与理论宣讲、农技科普培训、义务写春联等志愿服务活动,提升群众文化素质,为当地文化振兴积聚人气;柘荣县靴岭尾村群众用一把剪刀绘出乡村振兴美丽图景,留住记忆乡愁,打造田园文创剪纸村响亮名片。

对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文化成果,宁德市积极通过各种文化惠民活动展现给群众。2021年,在市本级组织“闽东之光·文化惠民”演出的带动下,宁德市各县(市、区)开展文艺展演活动1000多场次,非遗院团开展公益性演出活动410场,放映农村电影27000场,观影人数140万人次。还深入开展“三下乡”活动,组织118支文艺小分队赴闽东各个乡村,开展慰问演出、结对帮扶、采风创作、灯谜展猜、电影展播、题写春联等活动。

在霞浦县东壁村,“摄影+民宿”发展模式已成为当地的文旅产业支撑,该村以景为媒,发展摄影旅游,打造“精致+个性”特色民宿,吸引了一大批摄影爱好者、游客纷至沓来。这一举措不仅带动村民就业,还刺激周边其他产业发展,从原先单独的民宿产业,发展到现在吃、住、玩一体的一条龙发展攻略。

可以说,东壁村滨海休闲游的美好前景,也为宁德市文旅融合发展打造了样板。闽东山海交融,风景独特,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是促进文化振兴,带动旅游产业提质增效的有力措施。近年来,宁德市着力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在机制与运营上的融合,丰富优质文旅产品供给,培育金牌旅游村,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文化和旅游相互支撑、相互促进、优势互补。

乡村振兴,文化为魂。文化振兴的进程将继续在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文化发展模式、培育文化振兴示范点、发展文旅产业、实施传播“闽东之光”工程等方面加速前进,筑牢“文化魂”,点亮乡村振兴之路。

责任编辑:何菁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