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评弹·锐评:让“土专家”变身乡村工匠
2022-12-05   作者:张辉   来源:福建日报

国家乡村振兴局等八部门日前发布关于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和完善乡村工匠培育机制,挖掘培养一批、传承发展一批、提升壮大一批乡村工匠。

每个乡村,几乎都有一批能工巧匠。他们用世代传承的古老技法,就地取材的本土原料,服务于乡村生产生活。长期以来,谈及乡村工匠与传统工艺,言必称抢救与保护。实际上,培育壮大乡村工匠队伍,是现实所需,更是乡村振兴的动能所在。

眼下,乡村建设行动正加速推进。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抑或是项目后期管护运营,都有极大的用工需求。本月初,人社部等五部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支持农民工就业创业的实施意见》便提出,按照“应用尽用、能用尽用”的原则,大力实施以工代赈,吸纳当地农民工参加工程建设。

乡村工匠本地就业的过程,同时也是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过程。他们通过参与乡村建设,让传统工艺得到应用,在地文化得以传承;乡村不再“千村一面”,而是兼顾区域实际、尊重农民需求的个性乡村。这也是对“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理念的生动诠释。

除了乡村建设,广大乡村工匠还可以在更广阔的空间施展拳脚。精巧的竹编,精湛的漆艺,精致的瓷雕……当这些沉寂的老手艺随着乡村工匠的崛起而复兴,便有可能走上产业化道路,融入乡村现代产业链,带动乡村产业振兴。

在这样的背景下,乡村工匠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不久前,人社部公示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其中,乡村建设工匠这个“老行当”作为新职业被纳入国家职业分类目录。

身份认同仅仅走出了第一步。如何引导其走上职业化、专业化道路,才是乡村工匠培育工作的关键所在。

不可否认,乡村工匠在长期实践中掌握了熟练技艺,但也存在缺乏理论知识、技术不够规范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完善乡村工匠培训考核体系,既要重视传统工艺经验传承,又要强化标准化规范化意识、政策法规、安全常识等内容的培训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发挥老手艺人的传帮带作用,更要加强产学协作,引入各地职业技术学校的师资力量,为乡村工匠开发系统课程提供职业教育服务。

行业秩序与从业规范同样重要。乡村工匠的从业门槛是什么?如何科学设定乡村工匠职业资格等级?如何通过考核体系、信用体系、退出机制等手段规范乡村工匠的从业行为?都需要一套完备的制度加以规范。

乡村工匠队伍的发展壮大,还需要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在农村小型项目工程建设中,若照搬城市模式,采取传统招投标模式,往往伴随着前期工作流程多、时间长、费用高等问题。由于这些工程通常利润较低,一些中标企业常常层层转包。这就出现了“有资格的不愿做,愿做的没资格”现象,乡村工匠的潜能难以充分发挥。

针对这一痛点,屏南县探索由村级组织自主购买建筑材料、直接雇用本地工匠组织施工的“雇工购料法”,配套监督审核等机制。数据显示,采用“雇工购料法”后,每个乡村小型项目平均可节约前期工作时间3个月以上,节省资金投入30%左右。更重要的是,乡村工匠有了用武之地,更多就业增收机会留在了乡村,传统材料、传统工匠、传统技艺在实际应用中得以传承与发扬。

乡村工匠,是乡村振兴中不可多得的人才资源。当“土专家”“田秀才”们被引入现代化轨道,导入更多资源支持,必将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动能。

责任编辑: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