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菇乡”育出富民大产业
2022-12-16   作者:龚键荣 陈祎凝 杨远帆   来源:闽东日报

从传统的千家万户分散生产转向标准化生产、精细化分工、社会化合作,“县域工厂化”发展模式是古田县食用菌产业不断做优做强的独特优势。近年来,盛产菌菇的凤埔乡立足优势、挖掘特色,因地制宜探索乡镇版食用菌“县域工厂化”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乡村产业振兴的新路子。

凤埔乡山清水秀,以“菇多、茶香、果优”闻名,其中食用菌是首位特色农业产业,全乡85%以上的群众从事食用菌生产、加工、销售等相关行业。然而,近年随着消费市场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传统小农经济的生产短板显现,制约了凤埔食用菌产业“由大向强”的转变,一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箭在弦上。

“‘菌业兴旺’是凤埔乡推进乡村振兴的产业支撑,我们必须牢牢握住这把‘金钥匙’。”凤埔乡党委书记蔡欣说,这几年,乡里深入实施“产业富民”工程,加快食用菌产业园区全产业链区域化改造提升,探索“666”工作法,全力打造食用菌三链融合示范平台,有力推进食用菌产业提档升级。

在凤埔乡重要地带,一个连片打造的乡级食用菌产业园区占地435亩,目前集聚了7家规模化食用菌企业,产业链从食用菌的研发、生产,一直延伸到加工、销售。

菌包是食用菌产业链的前端环节,直接关系到菇农的种植效益。园区入驻企业古田县绿华食用菌有限公司是全县最大的菌包生产企业,专业提供银耳、茶树菇、黑木耳、猴头菇等食用菌的标准化菌包。

从备料、装袋、灭菌,到接种、养菌、配送,绿华公司充分发挥机械化生产优势,助力中小菇农破解自制菌包成本高、感染率高的难题。“农户自己生产加工菌包,每包要6角钱,而委托我们生产,每包只要3.6角钱。同时,我们承诺接种养菌的感染率小于5%,减少了农户的生产风险。”绿华公司总经理曾信城说。

福建福泉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园区的龙头企业,以日产8万袋的产能成为福建省最大的袋栽海鲜菇工厂化生产企业。寒冬时节,记者走进福泉鑫公司的出菇车间,看到一袋袋海鲜菇长势喜人,在水雾缭绕中更显白嫩。

福泉鑫公司相关负责人曾宪思说,海鲜菇实现工厂化、周年化生产的奥秘在于科技创新。

在研发端,公司与福建农林大学(古田)菌业研究院开展校企合作,将每个菌包单袋产量从原来的400克提高到目前的600克,且品质、风味更佳。在生产端,智慧菇房内的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含量等都可实时监测调节,为海鲜菇提供了稳定适宜的生长环境,既实现了安全可控的标准化生产,又节约了人工成本。

通过集约发展、科技引领,凤埔乡食用菌产业园区的产业集聚效应成倍放大,入驻企业基本实现设备机械化、队伍专业化、操作标准化、土地集约化、管理智能化、价值品牌化。去年,园区总产值达3.6亿元,解决了周边500多名群众的就业问题,带动了上千农户、企业通过种菇实现增收。

凤埔乡的食用菌产业基础扎实、区域特色明显,为了更好推动食用菌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融合,该乡将完善社会化服务中心功能作为重要抓手。

据了解,凤埔乡社会化服务中心面向广大菇农提供菌包生产、普惠金融、种植保险、技术培训、劳动就业、销售六大服务。这相当于把原本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干起来不划算的生产环节统一委托给服务主体去完成,将先进的技术、装备、组织形式等有效导入农业,实现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当地菇农感叹,过去“足不出县”就能发展食用菌产业,如今有了社会化服务中心,“足不出乡”的目标也不远了。

蔡欣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出深刻论述并作出全面部署,凤埔乡将坚定不移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食用菌一产强链、二产补链、三产延链,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责任编辑:何菁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