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标如何变“金标”?
2023-06-27   作者:赵文娟 郭杨   来源:福建日报

1.png

云霄举办枇杷文化节,游客走进和平乡棪树村枇杷生态园体验采摘乐趣。

核心提示

日前,2023中华品牌商标博览会在广东东莞落幕。展会现场的“漳州地标 山海盛宴”主题展馆中,由平和白芽奇兰、杜浔酥糖等21种优质地标产品和云霄枇杷膏、诏安红星青梅酒等延伸加工产品组成的“漳州地标天团”集体亮相,吸引万余人次参观。

而在更早时候,东山芦笋、平和琯溪蜜柚、云霄枇杷、平和白芽奇兰等地标产品入选中欧地理标志产品互认互保清单,拿到了欧洲市场的入场券。

根据发布的《2022年漳州市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状况》,截至今年4月底,漳州市地理标志商标总数达153件,连续三年位居全国设区市首位。作为“全国地标第一市”,漳州市近年来充分发挥地标带动效应,形成“一县一优质地标产业”的特色农业发展格局,构建以地标产品为支撑,覆盖一二三产的现代农业产业链,助推地标“金名片”不断“出圈”,为地方经济振兴注入新活力。

制定标准 保障地标含金量

六月杨梅已满林,初疑一颗值千金。初夏时节,记者来到漳州市龙海区浮宫镇,杨梅清香飘满林间,一颗颗红得发紫的杨梅在枝上随风而动。各个杨梅基地车来车往,慕名前来品尝、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

声名远播的浮宫杨梅,至今已有800多年的人工种植历史,并于2010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成为漳州的一张地标“金招牌”。如今,浮宫镇杨梅种植面积超4万亩,年产量6.9万吨,均居全省乡镇首位。

据介绍,早年间,浮宫杨梅以零散化、家庭式小农种植为主,由此带来“生产大小年,果形大小异,采收成本高”等问题,影响了杨梅的品质和销路。

为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浮宫镇大力推动杨梅果园集中承包经营和农业科技下乡活动。目前,全镇有23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35家家庭农场和20名农业科特派,推动了全镇近四分之三面积的杨梅果林实现高标准高质量种植。去年10月,经省市场监管局批准,《地理标志产品 浮宫杨梅》和《浮宫杨梅 栽培技术规范》两项地方标准正式发布,从产地范围、质量特色、种植技术、标签标识、包装运输等方面,统一制定浮宫杨梅的地方标准,为种植户提供更科学、便捷的技术指导。

“每年3—6月的杨梅施肥、采摘季,杨梅主产区都会开展地标专项整治行动,严格把控农资销售、肥料使用、地理标志使用等行为,维护好浮宫杨梅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形象。”龙海区市场监管局地理标志监管人员姚奕滨说,在标准化的支撑保障下,浮宫杨梅逐渐延伸出“有园、有市、有产、有游”的现代农业产业链,全产业链产值超10亿元。

浮宫杨梅品牌标准化建设的进程,是漳州地标产业标准建设成果的生动缩影。为促进地理标志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建成具有漳州特色的现代地理标志产业标准体系,2021年,漳州开展“地理标志标准建设年”活动,对全市地理标志产业开展普查,制定标准规划,排查存在问题。引导协会统一申请办理地标专用标志,研究制定地标产品生产经营标准,实现全市12个重点地理标志产业“有标准、有管理、有专标”。目前,漳州已经有28个产业建立团体标准,一大批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质量可追溯的地标产品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

在此基础上,漳州积极指导产业龙头企业开展地标产品检验工作,率先印制、使用带有规范地理标志商标和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包装袋,带动一批许可使用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使用。截至2022年,漳州的国家地理标志使用主体数达到247家,产值超50亿元。“我们以标准为依托,在确保地理标志产品特殊品质的基础上,通过龙头企业以点带面逐步扩大地理标志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漳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商标监督管理科科长杨蔡鹏介绍。

地标产品有标准“保驾护航”,“金字招牌”更加闪亮。云霄枇杷、下河杨桃、浮宫杨梅、诏安青梅……一个个极具含金量的地标产品相继打响,让漳州“遍地生金”。目前,漳州已经形成“一县一优质地标产业”的特色农业发展格局,全市地理标志商标产品产值达600亿元,超150万农村人口受益。

2.png

游客在云霄地标馆参观购物。

龙头带动 赋能地标影响力

有了标准化,也要有“身价”。过去,由于农户营销和品牌意识不足,不少地方农产品存在优质不优价的问题。

为破解这一难题,漳州推行“龙头公司+地理标志+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开发地理标志商标产品,推动地标产品和品牌由单点化向集群化发展。

2020年,龙头企业农好康(福建)数字科技集团上线“印漳”漳州地标产品数字平台,通过品牌策划、产品开发、线上销售、营销推广等,着力助推乡村特色产业向融合化、组织化、品牌化和数字化转型升级。

在“印漳”微信公众号里,消费者不仅可以通过小程序购买漳州地标产品,还能在“地标专栏”阅读漳州地标文化故事,通过视频欣赏漳州风土人情,形成“内容‘种草’—线上下单”的闭环;位于漳州古城的“印漳”线下门店“入口成漳”,杜浔酥糖、诏安青梅、平和蜜柚……一个个地标产品摇身一变,成为深受年轻消费者喜爱的精致便携伴手礼。

线上平台与线下门店相融合,实现“文的物化”与“物的文化”的营销传播链闭环,为漳州地标产品开辟出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农好康集团负责人林亚梅看来,地标产品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是宝贵的文化精神内核,值得花大力气挖掘、整理、再现、传播。

为了更精准地帮扶农户,农好康集团团队还摸索出一套“敲、推、扶”的工作方法。“农户未经授权使用地理标志商标的时候,我们的志愿服务团队及时‘敲打’,避免他们侵权;通过我们的供应链渠道,‘推一把’优质农产品,带着他们一起卖;他们遇到品牌、法律、销售等方面的困难,我们力所能及‘扶一把’,团结带领大家扎根乡村,做好土特产文章。”林亚梅介绍,目前,农好康集团已经对接全市400多个农产品供应链和2680户农户。在龙头企业带动下,漳州地标产业链条大幅延长,并助推农户实现增收,全市20余家地理标志产业龙头企业平均每家带动农户548户。

3.png

漳州“地标+文旅”融合发展示意图。

地标+文旅 强化经济驱动力

当前,乡村旅游、周边游正在成为文旅产业的新增长点。如何培育壮大地标经济,让地标抱团“出圈”?“全国地标第一县”云霄县探索出“地标产品+食品制造+文旅融合”的发展路径。

2021年,云霄县创建了地标馆,并设置下河杨桃、云霄枇杷、马铺百草园三个地标驿站,构成“一馆三驿站”的城市新IP,结合研学和文旅,打造集产品生产、收购、加工和销售的全产业链研学基地。

“今年初以来,‘一馆三驿站’累计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成为外地游客寻‘味’云霄的必游之处。”云霄地标馆运营负责人汤锦璋介绍,在云霄地标馆,游客不仅能一站式了解云霄地标的前世今生,购买云霄的“地标好物”和文创产品,还可以在小作坊亲自体验云霄枇杷膏的古法熬制过程。“地标文化+乡村旅游”的模式,将云霄40个地标串珠成链,形成一二三产相结合的完整产业链。

近两年,漳州市将发展地标文旅写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等相关文件中,高起点谋划“地标+文旅”的融合发展模式。

目前,漳州已经有17处地理展馆和驿站,2021年至今实现超过50万人次的游客接待量,带动上下游产业产值超亿元。此外,漳州还推出了“地标餐”“地标文旅精品线路”等特色地标文旅产品,让游客沉浸式体验“漳州地标”的魅力。

“下阶段,漳州将在地理标志工作上持续发力,不断深化地标文旅项目创新,加快推进地标文旅项目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发挥地理标志带动作用,助力乡村振兴。”杨蔡鹏说。(赵文娟 郭杨)

责任编辑:胡晓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