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寻文化传承,坚定文化自信,弘扬文化基因,日前,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探寻福文化,我们在行动”实践队在指导老师吴婷的带领下,前往平潭综合实验区开展主题专项实践活动。期间,实践队一行从福址、福民、福泽、福艺、福缘“五福”入手,深入了解平潭传统民俗文化、非遗技艺、乡村振兴、海洋文明、两岸交流,积极推动“福”文化的推广。
实践队在五福庙前合影
福祉:走进岚城古街 寻觅传统民俗
在城市迅速发展的时代,能够保留一座城市古朴美好的民俗特色,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砖瓦红墙的古厝、来来往往的行人、坐在家门口闲聊的老人……岚城的小巷处处是暖人心扉的烟火气息。沿窄巷而上,实践队来到五福庙。
据了解,平潭古街素有“十三境”之说,“一境一庙”承载着古街的民俗文化,也蕴含着浓厚的城市底蕴。实践队成员深入了解五福庙的历史背景及现代传承,发挥专业优势,设计古街古村落的中英双语宣传册,并为古街村落拍摄双语宣传片,更好地对外宣传平潭的“福”文化。
福缘:建设美丽乡村 融合创新致福
农村作为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正以燎原之势迅速发展。走进上楼村,在巾帼志愿者服务队的带领下,实践队参观了上楼村村史馆,了解村庄的民族融合及其振兴发展历程,并组织开展宣讲会等调研活动,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
傅韬丞在作物大棚向实践队介绍上楼村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上楼村借助天然优势,发展百香果和白玉蜗牛产业,成功走上了致富之路。”台籍社区营造师傅韬丞向实践队介绍上楼村产业振兴的发展策略,他说,如今的种植基地还在不断地改造扩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上楼村的产业会更加兴旺。
走在乡间的小路,融入台湾元素的小火车与阿里山脉、向阳而生的向日葵与凤梨、沿途围墙上绘就的七彩图案……无不述说着“闽台一家亲”的两岸情缘。与平潭众多乡村一样,上楼村借鉴融合了台湾社区的治理模式,创新推动乡风文明建设。
福民:追寻先辈足迹 探索红色文旅
为学习平潭革命故事,弘扬英烈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探寻“福”文化在海洋文化与民生福祉的体现,实践队在国彩村参观了吴国彩烈士故居,探索红色记忆,并以“探寻平潭红色记忆”为主题,拍摄宣传视频,重走来时路,讲述红色故事,共同缅怀革命先烈,延续红色精神。
吴运胤为实践队介绍国彩村革命烈士的英勇故事
“通过吴主任精彩的讲解,我们了解到平潭游击队英勇抗战的历史,重温那段艰难的时光,深刻体会到了今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走访过程中,国彩村副主任吴运胤为实践队介绍国彩村革命烈士的英勇故事。
福泽:学习海洋文化 进行时空对话
海洋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海洋孕育了海洋文明、海防文化、渔耕文化。作为古代兵家争夺之地,平潭的海防与水师文化尤为特别,在这座糅合明清建筑风格的古城,实践队走进海坛海防博物馆,探寻中国古代海防力量发展历程。“通过了解古代戍边水师将士的故事,我们认识到自古以来,海防水师的不易、边疆守卫的艰难,以及两岸始终是同心同源的。”队员们有感而发。
实践队设计的明信片
实践队宣传视频拍摄成果
为宣传平潭海洋文化,弘扬水师精神,实践队为海坛古城及海坛海防博物馆设计宣传册,拍摄中英旅游介绍宣传片,以英语讲解的模式,介绍这座古城以及英勇抗战的人物,希望这里的文化能被世界认识。现场,队员们还与来访游客进行交流沟通,为他们分发设计好的明信片与宣传册,来扩大海防水师文化宣传效果。
福艺:体验文化技艺 感悟工匠精神
文物承载着灿烂的文明,每个地区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技艺。“福”文化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为深入发掘“福”文化的表现形式,实践队走进福建贝雕(平潭)艺术馆、平潭林福平沙雕艺术馆,在非遗传承人的带领下,学习非遗历史,体验非遗技艺。
“这些工艺品的原材料取自平潭丰富的海洋资源,大海带来了美丽的贝壳与海螺,带来了颜色不一的沙粒,滋养了源源不尽的艺术灵感和宝贵的非遗财富。”艺术馆里琳琅满目的作品巧夺天工,精美的工艺品皆富有平潭特色。透过一件件满载心血与热爱的作品,实践队看到艺术家们一点一滴的积累与创新,以及矢志不渝的工匠精神。
实践队体验贝雕与沙画制作
通过体验贝雕与沙画制作,队员们纷纷表示,非遗技艺独特而有魅力,但要耐得下心,将自己与作品融为一体,才能创作出鲜活而不刻板的作品。
“希望平潭的‘福’文化带着它深厚的历史与独有的特色,坚定国人文化自信,走向世界。”此次平潭寻“福”之行,实践队受益匪浅。他们相信,福建,作为中国唯一以“福”命名的省份,带着吉祥的祝愿,生长孕育于这片土地的“福”文化必将源远流长,泽润万民。(吴婷 林鑫妍 章心怡/文 韩李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