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把小竹子做成大产业”
2023-07-25   作者:刘晖 林奥 郑金富   来源:闽北日报

清风阵阵绿涛涌,翠竹拔节凌云高。

南平,素有“南方林海”“中国竹乡”之美誉,全国每十根毛竹南平就占一根。20多年来,南平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的嘱托,立“竹”资源、做“竹”文章,坚持全竹利用、全链开发,聚力“搞竹子深加工”,努力“把小竹子做成大产业”:

一座“竹立方”,好似一座竹产业大观园,一根竹的千变万化,在这里可见一斑、令人惊叹——从竹根做成的工艺品,竹兜生产的竹勺和竹高尔夫球钉、竹家具等,到竹材制作的竹吸管、竹空间、竹纤维浆纸、竹炭等,再到竹下脚料制成的重组竹板材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竹产品,一根竹子全产业链条、上下游环节的各种竹制品呈现在大家面前,让人目不暇接。

这是南平将一根竹子吃干榨尽,实现“全竹可利用,所见皆可卖”和竹产业迈向“买全球、卖全球”的生动缩影。目前,南平全市竹产业总产值已超过480亿元,带动竹农每年增加收入都在10亿元以上。竹子这一“土特产”,成为了推动闽北乡村振兴的一把“金钥匙”。

精耕竹山,富民之路拓更宽

16日清早,政和县岭腰乡高山村护林员叶友弟通过手机分享定位,开启了巡山任务。作为村里的护林员,叶友弟每隔两天就要巡一次山,除了管辖范围的责任山场的竹木,他还要管理自己的110亩竹山。

“以前,竹山按人口分林到户,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我们家确权了110亩。”叶友弟介绍,早年林地属于村集体时,村民烧火做饭、种食用菌,集体林地上的竹木都会成为优先砍伐的对象,直到林改确权后,村民护林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他所在的岭腰乡高山村村民,也开始科学种植、精细管理毛竹,用心守护培育自家的“金山”。

在村民们的精心管理下,毛竹径大、壁厚、节长,品质提升价钱水涨船高。“去年毛竹卖了10多万元,今年挖笋收入也有上万元。”谈及现在的竹山收入,叶友弟笑得合不拢嘴。

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既让林农得利,也为生态入“储”、项目落地开辟了路径。这些年来,南平抓住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的机遇,全面推广“森林生态银行”,通过打造“一村一平台、一户一股权、一年一分红、一县一数库”的“四个一”林业股份合作经营模式,在全省率先探索林下空间流转机制,通过整合分散的竹林资源,搭建起资源变资产、变资本的转化新平台。

“‘生态银行’理念的核心在于政府搭建平台、提供服务,把碎片资源整合起来,进行项目谋划、招商引资。2020年,泰盛45万吨竹浆及造纸竹材资源配套项目签约落户建瓯,就得益于‘竹生态银行’对资源的‘打包’升级。”建瓯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建瓯稳步推进“竹生态银行”试点,着力破解竹资源“底难清”、金融对接“桥难搭”、竹业三资转化“路难通”和产业导入“山难进”问题。

现在的建瓯,约一半竹资源掌握在合作社与龙头企业手里,当地采取“竹生态银行+合作社+农户”“竹生态银行+龙头企业+基地”模式,将竹资源经营(使用)权流转至“竹生态银行”,策划生成集中连片、优质高效的投资项目包,实现竹林资源经营的最大效益。

建瓯迪口安然笋竹专业合作社“萌竹”商标被认定为南平市知名商标,产品先后获得“大武夷旅游推荐伴手礼”“我最爱的年货”称号,品牌笋产品畅销全国;东峰井岐村雷竹示范片丰产高效,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新的增长点,雷竹种植面积超过4000亩……

随着一系列的创新与探索,建瓯的“竹资源”开启了点绿成金的“蝶变”之路。走进建瓯市房道镇埂尾村毛竹笋竹两用丰产林标准化培育示范基地,竹枝摇曳,竹叶婆娑,夕阳穿透阔叶树,洒落竹林间。

“培育建设这片竹林,我们倾注了很多心血,但是很值,现在大家收入像竹子一样节节高。”房道镇埂尾村万源笋竹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黄其明说。

黄其明是当地的种竹大户,2010年流转承包1000多亩山林种植毛竹,并在当地成立了笋竹专业合作社。“过去都是靠山吃山,哪懂得什么管护,每年挖多少笋,砍多少竹,全凭‘天意’。”黄其明说,粗放的传统种植培育模式,导致竹林竹笋产量少、竹材品质低,收益不高。

2019年,万源笋竹专业合作社正式开启了毛竹笋竹两用丰产林标准化培育项目建设。“劈山除杂、垦覆松土、施有机肥、竹林灌溉、‘四砍四留’合理采伐……每个时节有不同的管护工作。”黄其明说,经过省、市专家的指导,科学的抚育和管护十分“奏效”,与传统培育模式相比,如今这片竹林笋产量翻了一番,竹材产量增长了60%。

去年,黄其明又注册了“其明笋韵”品牌,发展即食笋、笋干等产品。

如何让竹山变“金山”,提升竹林丰产水平?南平在实践探索中已然交出了亮眼答卷。

“我们引导竹专业合作社、专业林场、专业大户、竹农等力量和社会资金参与,加快丰产竹林培育,建设笋竹原材料基地,为我市竹加工用材提供有力原料保障。”南平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市通过实施丰产竹林定向培育,强化技术指导和项目标准化建设,编制《南平市丰产毛竹林定向培育技术》,全面推行丰产竹林定向培育,建设丰产竹林356.3万亩(约占全市竹林面积的55%),完成37片丰产竹林示范片留笋养竹工作。

在培壮竹资源,让林农资产增效、收入增量的同时,我市竹产业下游加工集群的不断壮大,也让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就业,分享到了产业发展的红利。

在邵武市城郊镇香铺村福越日用品制造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记者看到,工人们正熟练地操作机器,有条不紊地加工竹制品。“产业兴旺了,村里人的日子也跟着兴旺起来。”香铺村村主任李国民介绍,竹产业是香铺村的支柱产业,我们围绕竹产业建立“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基地+农户+市场”经营模式,带动毛竹加工产业链形成,目前在竹企业工作的村民超过了800余人。

邵武市林业局竹业股负责人魏其进介绍,近年来,邵武充分发挥竹资源富集优势,引导鼓励竹农成立集约经营合作组织,全市现有竹木专业合作社16家,经营面积达80899亩,年产值3000多万元。

久久为功,绿富同兴。一根小竹子,正成长为竹农们的“摇钱树”——截至目前,南平全市共有竹农91.5万人,人均销售笋竹年收入7276元,占农村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的33.4%,解决就业12.2万人,实现人均年收入71130元。

细作全竹,产业链条延更长

竹农育好竹,竹企则把竹“吃干榨净”,吃出更高的“附加值”。

在福建省祥福工艺有限公司竹茶盘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高频组装机、雕刻机、砂光机、榫头机等高速运转,一块块普通竹板材化身为精致茶盘。

“祥福”1999年创立于政和县东平镇护田村,从小作坊起家,到拥有第一个规模化工厂,再逐步成为国内竹茶具行业的领先品牌,经过20多年的发展,“祥福”所产的竹茶盘占政和县全县的近一半。

“要巩固市场地位,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不能停。在这条专门为竹茶盘标准化生产而改造的生产线上,每个工人的年产值从原来的35万元提高到60万元。”回顾企业发展,公司总经理杨忠颇为自豪。他介绍,早在2013年,“祥福”就参与了国家“竹茶盘行业标准”起草,目前企业设计开发竹茶具品种超过220个、拥有157项专利。

这几年,有了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制造的底气,“祥福”又把目光瞄准了竹家具、“竹空间”。

在“祥福”竹工艺博物馆里,竹茶盘、竹茶桌、竹椅、竹茶亭、竹床等琳琅满目,它们通过空间布局设计搭配成茶室、洽谈室、多功能会议室、户外休憩区等。

“很多消费者或客户不知道买了竹家具如何搭配,我们有专业的设计师,可以进行整体设计,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公司总经办主任梁东介绍,目前企业的“竹空间”订单不断,在民用家居市场已占据一席之地。

当记者走进建阳经济开发区福建省庄禾竹业科技有限公司,只见宽敞的生产车间里,工人有序地忙碌着。在经过干燥、碳化、浸胶、养生、压制、裁边、抛光等9道主要工序后,竹干条被制成成品板材。这些成品板材将被广泛应用于户外地板或墙面装饰。

“目前我们企业日消耗竹材(原竹)750吨,订单都排到了明年5月。”庄禾竹业董事长助理詹丽君介绍。

从竹材到竹空间、竹新材料,企业让“一根竹子”的开发利用潜力无限增大,也让竹产业链条的带动力越来越强——近年来,南平深入布局精深加工,逐步优化竹材就地初加工点布局,依托龙竹科技、熊宝重竹等龙头企业,推广“竹山附近单分解—初级加工—精深加工”3级加工链条模式,不断完善竹产业加工体系。

20日,10余辆大货车满载着竹香板驶出邵武经济开发区香林园区,开往广东、山东、四川等地。“今年以来,我们每天都要运出四五百立方米的竹香板。”福人集团森林工业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叶世俊介绍。

“福人森工”利用鲜毛竹加工后的竹粉生产出的竹刨花板,散发出淡淡的竹香味,在海内外市场享有“竹香板”的美誉,产品应用于家电、家具、厨卫、建筑装饰、车船制造等行业,成为当地人造板行业的龙头企业。

“福人森工”2013 年“退城进园”后迎来发展新阶段。“竹拉丝厂的竹节、竹兜、竹粉等‘废物’很多,当时,园区每年有数十万吨竹加工剩余物被当作‘垃圾’丢弃或焚烧,我认为很可惜。”叶世俊说,为了变废为宝,那时,“福人森工”研发团队放弃节假日,几乎所有时间都“泡”在厂里。经过不懈努力,终于解决了竹刨花黏附、筛分、挂胶等一系列难题。

“实现全竹利用,靠的就是完备的竹产业链。”邵武市竹产业协会会长吴裕富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在邵武从事竹制品加工经营。他回忆,在竹产业发展的原始阶段,山上的竹子除了做脚手架,就是靠手工把竹子中间的部分破成篾片、竹片,编成篾席、土箕、脚手架片,其他的都只能烂在山上,利用率不到40%。

吴裕富介绍,那时候竹制品生产工艺粗糙,产品单一,产品价格低,工厂利润微薄。直到2000年后,城市房地产开发带动了竹产品市场,短短两三年内,邵武竹拉丝厂急剧增加至100多家,竹加工产业链开始了初步的上下游配合。

2017年,全国唯一一条百分之百以竹拉丝下脚料为原料的“福人森工”竹刨花板生产线正式投产,邵武竹产业链得以进一步完善,实现了竹子“吃干榨尽”——竹兜做竹勺,中间部分做竹条压板,竹尾端做筷子、竹串,锯下来的竹粉做刨花板,“垃圾”也变成了抢手货。

在邵武“竹立方”展厅,一瓶黑色硬炭负极材料样品,浓缩了南平全竹利用创新成果的“精华”。元力集团是全球最大的活性炭生产商,目前,公司与中科海钠深度合作,开发高容量硬炭,拟投资10亿元建设年产5万吨硬炭生产线,第一条生产线年内将投产。

“硬炭是钠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用毛竹生产硬炭,性能完全满足钠离子负极材料需求,且拥有成本低、离原材料产地近、原料供应稳定且量大等优势。”福建元力活性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许文显介绍,企业利用南平的毛竹下脚料资源,生产柱状炭,在工艺、设备上攻克了生物质柱状炭强度不足的问题,柱状炭吸附能力优于煤质炭。眼下,公司把柱状炭产能快速扩大到10万吨级规模,全面替代煤质活性炭,挺进全国万亿级环保市场。

在建阳区徐市镇的龙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不仅把竹“玩出”了“新花样”,还开辟出了“以竹代塑”新赛道。在这家全国首批登陆北交所的上市公司生产车间,只见厚度约10毫米的毛竹原料片经过软化后被送入自动化生产线,经过展平、刨切、薄片接长,形成厚度约0.25毫米的轻薄新型竹材料,这些材料最后被缠绕成一根根竹吸管。

一根竹子,在南平被创造出无限可能的背后,是竹产业研发创新能力的强力支撑。目前,南平全市竹企拥有各类技术专利2517项,其中发明专利229项、实用新型专利1368项、外观设计专利920项。去年8月,南平市出台了《南平市加快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要打造创新驱动核心,鼓励企业与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竹工程材、竹户外用材、竹缠绕卷材等方面的技术研发,支持政府投建项目、采购项目优先应用竹材,推动“以竹代木”“以竹代塑”“以竹代钢”,扩大竹材质应用领域。

激发机制效能,激扬创新动能。南平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推动重点竹加工企业加快创建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2021年12月,建阳区挂牌成立福建省竹木产业工业设计研究院,依托国内头部工业设计机构深圳浪尖集团,柔性引进竹木产业高端人才11名、技术合作产业专家60名,以核心技术攻关为突破口,完成竹+宠物、竹+健身、竹+母婴系列30多款产品的设计制作,探索出一条“优质资源+高端人才+研发创新”之路;建瓯市则与福建华宇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创建竹材料研发创新中心。目前,南平全市竹企业已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4家。

“我市竹产业走过了一条从粗加工、初加工到精深加工的发展路径。”南平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南平全市有竹家具生产企业39家,产能1042万件,占全国约10%;竹炭加工企业48家,产能50万吨,约占全国60%,是全国最大的竹炭生产基地;有笋竹加工企业1031家,其中规上企业185家,是拥有笋竹企业最多的设区市,先后荣获“中国竹工机械产业基地”“全国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市”等称号。

深耕市场,买卖全球路更广

“邵武作为国内最大的竹材加工基地和精深加工产品原料供应基地,生产的竹筷产量占全国60%,手工艺竹刀、叉、勺等‘以竹代塑’产品占全国90%……”来到“竹立方”产品展示馆,记者看到,各种竹制品琳琅满目,“竹立方”生态科创馆运营总经理黄志勇正在向访客介绍邵武竹产业的独到之处。

“竹立方”总面积达6300平方米,全馆由竹产业发展长廊、产品展示馆、多媒体中心、政产学研用会议室、竹文化展厅、直播电商基地、竹家居生活馆、竹林里超市、双碳中心、生态银行等主题空间构成,并导入AI技术,丰富电商业态,打造目前全国最大的集展示、体验、营销、活动组织为一体的一站式全竹产业发展融合平台。

今年4月11日开馆当日,国内外20家知名企业现场签约订货,成交金额达2.27亿元,入驻7家直播企业,实现单日直播销售额300万元,茶空间5家茶企与6家外贸公司签订协议,订单额500万元。

黄志勇介绍,“竹立方”通过全方位展示竹产业链优势,构建一站式“买全球·卖全球”运营模式,目前已有200多家竹制品企业、5000多种产品入驻,是全国最大的竹制品选品库,吸引了香港、上海、杭州等地以及德国、美国等客商到访,成为推动邵武和南平竹制品走向全国及海外市场的新平台。

近日,记者在“竹立方”直播间看到,邵武融媒体中心播音员王文杰正在抖音、淘宝等多个平台为企业线上“带货”,向网友推介商品,进行现场互动。

“为了推动企业产品在‘竹立方’直播销售,这两天我都只睡了四小时。”邵武市福越日用品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钭伟勇告诉记者,企业与邵武融媒体中心开展合作,在“竹立方”开设了3个直播间销售竹制品,市场反响热烈。

“竹子浑身是宝。”钭伟勇介绍,公司成立5年来,在产品研发、技术改造方面,不断加大资金、人才投入,目前拥有专利3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公司采取线下与线上无缝对接的电子商务模式,年加工生产竹筷、竹制品六大系列共几十个品种,竹吸管、竹筷、饭勺系列拳头产品行销全国各地的酒店、餐饮店、奶茶店,去年线上销售额超过6000万元。

从“精耕”竹制品到“细作”线上市场,福越公司是邵武企业延伸全竹利用产业链条、推动跨境电商、直播带货等营销体系发展的一个缩影。

眼下,邵武正全力打造“武夷竹立方”公共品牌,围绕产业+品牌+业态立体化发展思路,发挥“竹立方”孵化基地和工业加速器的功能,通过政产学研用、产业基金、碳汇经济、跨境电商、直播带货等组合拳,有效推动竹产品企业品牌化进程和智造化进程,高效盘活竹资源。

从邵武一域,可见南平全局。近年来,南平把握“以竹代塑”市场新趋势,坚持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竹子固碳和竹产品替代的减排效益,实施竹林FSC森林认证193万亩,为竹产品拓展欧美市场争取到了“通行证”;

创新“竹塑贷”“竹林认证贷”等绿色金融产品,成功策划并完成交易全国第一个竹林碳汇项目,让南平竹林碳汇产品走向全国;

围绕全竹利用、全链开发,擦亮“全国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市”名片,全面加快建设竹产业专业园区,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实现规模化发展,熊宝户外重竹、大亚圣象、大庄竹业等一批生产“以竹代塑”竹家居、户外制品企业纷纷落地南平,将产自南平的各类竹产品销往了广阔的国内外市场;

科技赋能,文化赋魂,竹林采挖、竹林院子、竹林香榧、竹林茶香,“竹林系列”旅游项目也引来诸多国内外游客参观游览,“森林+”旅游新业态,也为竹产业注入新活力;

……

一产接二连三,“三产”融合共生,让南平在“竹”梦前行中,收获越来越多的可能。

鹰击天风壮,鹏飞海浪春。南平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紧盯“把小竹子做成大产业”目标,科学培优竹林,精心呵护竹海,用智完善竹产,借网行销竹品,让小竹子更好地成为千万林农增收致富的“摇钱树”,让竹产业更好地成为助推百千乡村振兴的强支撑,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竹乡乐章更加激昂!

责任编辑:徐辰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