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履南山遗址 探寻文化根脉
2024-07-11   来源:中国福建三农网

日前,闽南师范大学历史地理学院“南岛语族,同源寻根”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三明市明溪县南山遗址,融合历史学专业的考古学和地理科学专业的环境考古等专业知识,继续探究南岛语族的中华起源与扩散模式。

南山遗址和奇和洞遗址的主体均位于喀斯特溶洞,南山遗址的年代晚于奇和洞遗址(距今17000年—距今7000年),这让考察队员联想到:南山遗址的古人类是否是奇和洞人的分支?南山遗址与南岛语族的起源和扩散有何联系?南山遗址古人类的生计生业模式和奇和洞人有什么不同?

带着上述问题,实践队的同学怀着敬畏之心,前往南山遗址实地考察,与历史深度对话,对未知勇敢探索。洞穴中,古老的石壁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岁月的痕迹清晰可见。三位带队老师不断引导实践队的同学们利用专业课的知识,对洞穴的宏观构造、沉积序列、岩层结构进行考察,尝试通过对这些第一手资料的综合分析,解码隐藏于洞穴之中的古环境信息与人类活动的印记。

图片1_副本.png

实践队深入考察南山遗址(供稿单位供图)

千年遗址见证着闽台同根相连。随着实践队逐渐深入了解,南山遗址出土的墓葬人骨的特质人类学特征,与“亮岛人”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为史前闽台关系研究、台湾史前人类起源和南岛语族的起源与扩散等重大学术热点问题提供了关键材料。由此队员们推测,南山遗址古人类很可能是奇和洞人的分支,两个遗址的古人类基因组对比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图片2_副本.png

实践队了解4号洞遗址出土物(供稿单位供图)

4号洞遗址中出土的五万余粒碳化农作物种,包括水稻、粟、大麦等作物种子,揭示了南山遗址的古人类已开始种植活动,具备水稻栽培技术,同时颠覆了“南粟北稻”这一说法,为探讨华南沿海的稻作农业起源提供了关键证据。

为进一步充实科考实践内容,实践队还针对该遗址约3500年前文化层的终止现象,实施精细化的现场勘查与深度研讨,尝试从古环境重建、聚落变迁动态、社会结构演化及文化传承模式转换等多维视角,来解析其潜在动因,力求科学系统地阐释其背后的复杂机制。

此次“南岛语族,同源寻根”暑期社会实践队的南山遗址之行,不仅是一次对历史的探寻和对文化的传承,更是一次对自然和人文的深刻体验。此次科考实践让参加队员收获满满,实践队员们表示,自己更深入地理解南岛语族的起源和文化迁徙的路径,将来要为推动历史与地理学科的发展,促进对外和文化交流以及两岸融合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闽南师范大学供稿)

责任编辑:明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