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2024年泉州经济发展成绩单,有一组数据格外亮眼——
泉州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87.38亿元,增长4.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增速26年来首次居全省设区市首位。
从排名中游到高居首位,是泉州市农业农村系统坚持党领导“三农”工作原则不动摇,不断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的体制机制,常态化落实农业经济运行调度,让农业赛道跑出“加速度”。
这一年,泉州农业农村工作再结硕果,侨乡大地处处“耕”新、收获满满。
泉州市再迎丰收年,粮食播种面积与粮食产量继续增长,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实现粮食生产“七连增”;“一县一溪一特色”绘就田园风光新画卷,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生产生活质量持续提高;农业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绿票”“福林票”全国首发,全省首家国字号的海洋生物产业研究院成功落地,全省首创的农村产权流转全程电子化“一网式”交易平台高效、透明、有序运转……一项项成绩的取得为泉州经济社会发展添上了“农”墨重彩的一笔。
回望2024年,泉州市农业农村系统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统筹推动农业农村社会经济稳中向好发展。
装“泉州粮”,构建多元食物供给体系
“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粮丰农稳,国之根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
2024年,泉州切实念好“山海经”,全市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农林牧渔业保持稳健增长势头,泉州人的饭碗装满了更多“泉州粮”,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打下坚实基础。全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32.48万亩,完成率101.6%;粮食产量51.6万吨,完成率102.17%,超额完成全年粮食生产任务。去年9月,福建省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省级分会场在泉州举办,来自泉州各县(市、区)的农民们欢聚一堂,共庆丰收,共享喜悦。
一亩一垄承载民生,寸土寸金关乎国计,高标准农田建设既是“国之大者”,也是“民之关切”。去年泉州新增高标准农田面积7.38万亩,建设“连片整治·千亩良田”示范片建设项目2.14万亩,打造10个千亩、1个万亩的高标准农田示范片,为有效提高粮食产能、保障人民群众的“粮袋子”提供了有力保障。
“畜势”勃发,“牧歌”嘹亮,畜牧业是泉州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保障了肉蛋奶等“菜篮子”产品市场有效供给。泉州出台落实各项畜牧业扶持政策,积极实施“七个一”等项目,加快畜禽场所新建和转型升级,2024年全市畜牧产业产量、产值实现“双提增”。
山林披绿,林下生金,泉州纵贯建设立体农业空间。2024年全年完成植树造林89356.6亩,超额完成造林任务,扶持发展林下经济项目超40个,新增林下利用面积5000亩,带动林农就业近10万人,林下经济产业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靠海吃海,耕海牧渔,泉州不断打造充实“蓝色粮仓”。压茬推进“双国家级渔港经济区”争创活动,晋江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农业农村部中期评估,高位推动石狮接续创建。全市渔业产值172.55亿元,增长3.0%,远洋捕捞实现增产1.58万吨,同比增长29.68%,增幅位居全省第一;深远海养殖加快发展,新增深远海养殖水体18.7万立方米,实现深远海养殖和黄花鱼养殖“零”的突破。
打“特色牌”,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发展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安溪铁观音、晋江胡萝卜、永春芦柑、德化“三黑”(黑鸡黑兔黑山羊)……不可多得的资源优势,孕育出泉州农业的多样性与独特性。泉州发展农业产业,围绕“特”字做出大文章。
眼下正值茶园管护的关键时期。在安溪县,茶农们正抓紧秋茶采摘后的冬春茶园管理,期盼年初春茶继续丰收。经过多年培育,安溪县已成为基础管理精细、产业链条完整、产业配套齐全的产茶县,拥有60万亩茶园,茶叶年产量达6.2万吨。秉持“三茶”(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理念,泉州不断加强种质资源保护、生态茶园建设、提升茶叶加工水平、做大平台和市场、做优茶文旅融合等,泉州茶叶实现从“一叶生”到“百业兴”的嬗变。
全力推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让产业带动乡村发展,永春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立国家现代柑橘产业技术体系,已建设成为福建省规模最大的柑橘苗木繁育场,以及华东南地区最大、品种最全的柑橘种质资源库。去年,位于永春的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获国家批复,成功升级为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泉台两地农业融合发展再添新地标,第十七届海峡两岸(泉州)农产品采购订货会在南安举办,两岸农特产品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探索出两岸共融互通的全新路径。
打造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石狮市祥芝镇以海洋渔业为傲,做精做深“一条鱼”产业,建立了集海洋捕捞、修造船、冷冻、水产品交易、水产品加工、仓储物流等于一体的海水鱼产业链条……兴品牌,强产业,泉州走出了一条以“泉乡好货”“泉农优品”为特色的品牌农业发展新路,一批产品优、信誉好、带动强的泉州农业特色品牌正在形成。截至目前,全市拥有市级知名农业品牌85个,省级著名农业品牌31个,国家地理标志23个,农业文化遗产名录15个。
深化现代农业项目建设,泉州开展“项目创优年”活动,全年开工建设农业重点项目163个,完成投资额80亿元。利用“走出去”、“请进来”等多载体招商,引进四川德康等头部农业企业,累计签约农业招商项目95个,总投资340.9亿元,增资扩产项目78个,完成投资34.26亿元。
截至2024年底,全市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8个,数量均位居全省前列。泉州聚焦提质增效,打好特色农业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4222”工程,提升21个省级以上产业园(或产业集群、台创园)和11个产业强镇建设水平,加快优势农业全产业链发展。
绘“和美图”,村兴民富看得见摸得着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关系着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是对更美环境、更鼓钱包、更幸福生活的向往。泉州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和美海丝侨乡,在田间地头绘就乡村振兴和美画卷,让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成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
在南安市水头镇,大盈溪流域串联起“一廊两核十村十点”空间结构,全域“美丽经济”串点成线、蝶变成景;在永春县石鼓镇,十里桃溪整合千亩稻田、千亩蔗园、千年渡口、千年古刹、千年老树、千年老醋、千米地热、千个负氧离子等“八千”资源,打造“田美、街美、水美”的现代宜居版“清明上河图”;在惠安县黄塘镇、紫山镇,以黄塘溪溪滨慢道串联12个行政村,多田套合、化碎为整,打造集农业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传承、游学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泉州启动“一县一溪一特色”田园风光项目建设以来,推动土地全域整理、水系全域治理、农田全域高标准建设、村庄全域梳理、产业全域提升,涉及河道106.1公里、覆盖耕地7.02万亩、流经村庄76个,共策划生成建设项目146个。截至目前,已建成项目189个、完成投资37.4亿元。深化拓展乡村“五个美丽”建设(美丽乡村庭院、美丽乡村微景观、美丽乡村小公园、美丽田园、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点),进一步整治提升人居环境,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和乡愁记忆。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关键看老百姓有没有受益。泉州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突破3万元大关,位居全省第二位。在脱贫攻坚五年过渡期收尾之际,泉州严格落实过渡期内“四个不摘”要求,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在落实“1338”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下,统筹安排财政衔接资金1391.1万元,扶持带动脱贫户和监测对象4005户发展生产增收,推动就业帮扶,实现脱贫人口务工3.95万人。目前全市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人均收入达2.34万元,未发现返贫致贫者。
走“改革路”,共享农业农村发展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法宝。“解决好‘三农’问题,根本在于深化改革,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抓改革、促共富,泉州强村富民多点发力,让广大农民共享农村改革和发展成果。
聚力乡村治理提升,推广运用“积分制”村1404个、“清单制”村680个,推行“闽治行”乡村治理平台439个;聚力产权制度改革,建成全省首个农村产权流转全程电子化“一网式”交易平台,包括农村土地经营权、林权、“四荒”使用权在内的10大类农村产权可入市交易,构建四级联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统一市场体系,已成交超2亿元;聚力土地制度改革,规范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完成合同备案8264宗,涉及流转面积13万亩,涉及流转金额9.19亿元,指导晋江完成全国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评估,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住宅类房屋专项整治试点,稳妥推进洛江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全国试点;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全国首发“绿票”“福林票”,推动集体林权规范流转、规模经营,实现多方得利……泉州乡村劲吹善治新风,唤醒“沉睡”的土地资源,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利益最大化。
让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推广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站—员”机制,全年完成农业生产社会服务7.2万亩,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39家,新增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家;让金融活水浇灌乡村振兴沃土,市级安排专项资金3.83亿元用于推动“三农”高质量发展,加大农业企业贷款贴息政策支持力度,创新开展水稻种植叠加、农业巨灾天气指数、生猪期货等保险,“乡村振兴贷”累计贷款13.067亿元,新增贷款1.475亿元;“脱贫人口小额信贷”累计贷款超4亿元;让人才在广袤乡村大有作为,出台新农人培育方案,培育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280人、高素质农民培训2.2万人次、选派55名农业科特派开展农业科技服务……泉州盘活各种农村资源要素,让广大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竞相迸发。
新岁序开,再谱新篇。2025年,泉州市农业农村系统将继续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深化农村改革为主线,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重点实事,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加快建设泉州特色宜居宜业和美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