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做法:菌种创新+全链协同,突破产业瓶颈
1.突破“卡脖子”,开发国产替代菌种
针对山区百香果滞销、益生菌依赖进口等痛点,团队选育植物乳植杆菌BXM2,一是技术突破,首创“逆境定向选育技术”,菌株适应性广、抑菌性强、可免杀菌发酵水果饮料,产香性能优越,解决传统工艺“地瓜味”难题。二是专利转化,合作开发了8项菌种专利技术,促进开发了30余款益生菌产品,建成福建首条菌制剂生产线,打破进口垄断。
2.搭建科企平台,加速技术产业化
联合企业建立“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示范基地”,实现“研发—中试—量产”无缝衔接。构建“即研即推”转化模式,实现核心专利菌株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快速转化,效率显著提升。
3.延伸产业链,激活农产品附加值
开发水果、中药药益生菌饮料、功能性菌粉等深加工产品,年加工水果量突破5000吨,有效激活农产品价值产业链。企业获评“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技术竞争力跃居行业前列。
二、取得成效:效益倍增+乡村振兴,释放多维价值
1.经济效益爆发式增长
企业应用技术新增产值1.08亿元,利税2957万元,辐射1392户果农显著增收,户均增收3万元,带动就业超40人。
2.社会效益显著
实施“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实施订单农业,确保水果农产品畅销不滞,新技术新设备实现果蔬和中草药资源的高值化有效利用,农产品增值20%以上。辐射全国多地引入菌种技术,年产值突破2亿元。
3.品牌与技术双突破
研发团队获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案例被《福建日报》专版报道,学习强国转载。植物乳植杆菌BXM2入选2025年福建省专利转化运用优秀案例。
三、经验启示:“即研即推”模式,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1.需求导向,精准研发
建立“企业需求库”,科研团队定向攻关产业痛点,年均响应企业技术需求超10项。构建菌种资源库,储备功能菌株500株,保障技术持续迭代。
2.协同创新,全链赋能
联合企业成立“生物制造产业联盟”,共享专利、共担风险,实现即研即转,显著提高产业化推广效益。政府搭建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提供政策、资金“双保障”,降低企业创新门槛。
3.长效服务,激活内生动力
设立“菌种资源库及技术服务站”,为农户提供菌剂供应、发酵工艺指导等“一条龙”服务。开发线上线下培训平台,累计培训技术人员200人次,培养本土专家10名。
从“进口依赖”到“国产领跑”,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加工研究所以菌种技术为引擎,推动生物制造向高附加值转型,为农业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创新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