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罗源秀珍菇产业智能化升级——福建省农科院食用菌所卢政辉团队以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2025-04-17   来源:“农业专家八闽行”典型案例

一、主要做法:技术攻关+模式创新,重塑产业生态

1.搭建创新平台,破解发展瓶颈

2020年,福建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与罗源县政府共建“秀珍菇产业研究院”,由卢政辉高级农艺师领衔,聚焦三大核心任务:一是设施升级,设计智控型工厂化栽培菇房,集成温湿度自动调控系统,实现环境参数精准管理。二是技术突破,研发液体菌种生产线,将菌包培养周期从100天左右压缩至60天。三是标准制定,建立菌种质量检测体系,制定《秀珍菇工厂化生产技术规程》省地方标准。

利用秀珍菇智慧方舱进行工厂化栽培测产 -1.jpg

2.攻克技术壁垒,推动工厂化转型

针对传统种植依赖台湾菌种、生产周期长等痛点,团队实现三大跨越:一是液体菌种优质化,开发低成本液体菌种配方,菌种成本降低40%,污染率从10%降至1%。二是智慧栽培模式,应用“单潮集中出菇”技术,单袋首潮产量提升25%,优质菇率从70%跃升至95%。三是装备创新,联合研制13㎡移动式智慧菇房,单台可承载1500菌包,年栽培周期达50批次,实现“全天候生产”。

卢政辉向中国食用菌菌物学会郭理事长、余文权院长介绍秀珍菇菌包集中培养情况 -1.jpg

3.下沉服务链,保障产业稳定发展

建立“专家驻点+远程诊断”服务体系:2022年菌包退菌危机中,团队排查30余家企业,提出“菌种复壮+环境调控”方案,挽回损失超千万元。开展“福建省远程实用农业技术视频”培训2场,覆盖上万人次,培养本土技术骨干50名。

二、取得成效:效率跃升+自主可控,激活产业动能

1.生产效率革命性突破

智慧菇房单位面积产值达传统大棚的5倍,单个菇房月均利润3000元,24个月即可收回成本。自主研发的“闽秀1号”“闽秀2号”菌种,单潮单产突破0.6斤/袋,较现有主栽品种增产20%。

秀珍菇产业研究院签约仪式 -1.jpg

2.产业链价值全面提升

罗源秀珍菇年产量从1.2万吨增至2.5万吨,占全国市场份额从12%提升至25%。开发即食菇片、菌汤包等深加工产品20余种,带动加工环节产值增长3亿元。

3.品牌与模式双输出

“罗源秀珍菇”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入选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典型案例。智慧菇房技术推广至云南、贵州等6省,输出设备300余套。

三、经验启示:三链融合打造食用菌产业新范式

1.创新链:以技术突破抢占产业制高点

建立“基础研究—中试孵化—产业化”三级研发体系,年均攻克技术难题5项。协助罗源县食用菌研发中心组建菌种资源库,保存优质菌株超200份,保障种业安全。

微信图片_20250407120121 -1.jpg

2.价值链:从“卖产品”到“卖模式”

推广“智慧菇房+订单种植”模式,农户可通过设备租赁、技术托管参与工厂化生产。发展“菇旅融合”,打造观光采摘、菌菇研学等新业态,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

3.服务链:构建可持续发展生态

成立“秀珍菇产业联盟”,整合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电商平台等资源,实现技术共享与风险共担。设立产业风险基金,为菇农提供菌种保险、价格托底等保障,增强抗风险能力。

从“靠天吃饭”到“智慧种菇”,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团队以科技创新重塑秀珍菇产业生态,不仅让罗源成为全国工厂化栽培新高地,更探索出“小蘑菇撬动大产业”的乡村振兴实践路径,为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树立标杆。

责任编辑:徐辰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