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初,龙海市东园镇南边村的甘进顺忙着播种新一季的“春桃”圣女果。顺利的话,这5亩圣女果将在年底迎来丰收,产量预计超过5吨。4年前从厦门引种“春桃”后,甘进顺在村里发起成立峨浪山果蔬专业合作社,带动30余家农户转产。如今,“春桃”成为南边村的致富果。
圣女果即小番茄,多年前由台湾育种专家陈文郁引进大陆果蔬市场。上世纪80年代,台农开始西进创业,带来优质种苗资源与现代农业理念。1989年,陈文郁在厦门创建农友种苗(中国)有限公司,开启闽台种业合作新阶段。如今在福建市场走俏的圣女果、无籽西瓜、“冰箱西瓜”、厚皮甜瓜等,都出自农友的手笔。
良种引进改善农民营收
在台湾,陈文郁有“西瓜大王”的美誉。1968年他成立台湾农友种苗公司,愿景是“做农民之友,为农民选育更好的品种”。上世纪80年代,农友出品的西瓜大果型品种“新红宝”与“金钟冠”,通过不同渠道在大陆市场流通并风靡一时。“大量经销商和农民揣着现金,连夜坐火车赴广东口岸抢购种子。” 农友种苗(中国)有限公司行销科科长陈金龙说,当时大陆种业刚刚起步,市场上缺乏优质杂交果蔬品种。
1989年,“农民之友”登陆厦门。彼时,两岸种业互动拉开序幕。农友公司在厦门推广“704紫长茄”的故事,至今为人津津乐道。
“早年,同安洪塘镇郭山村普遍种植水稻和甘蔗,效益低下,增收乏力。”农友种苗(中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旭堂说,1992年,农友公司在郭山村成立凤南研究农场,并决定就近推广“704紫长茄”,以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为进行技术辅导,我们晚上为农民开讲习会,白天就去田间地头实地指导,教授新品种栽培管理技巧,普及简易大棚反季节栽培、中稻水旱轮作等现代农业。”
很快,“704紫长茄”成了郭山村的致富产业。高峰时,全村推广种植面积2000亩,年产量1.2万吨,产值超过3500万元。2005年,“郭山紫长茄”地理标志集体商标成功注册,并作为公共品牌授权本地业者使用,这也是厦门第一个集体商标。
新品种不仅撬动新产业,还引发了消费新潮流。
为了让年幼的孙子喜欢吃番茄,陈文郁早年通过杂交技术选育出了第一个小番茄品种——圣女小番茄,并迅速风靡岛内。然而,小番茄进入大陆市场时,却遭遇了相当长时间的水土不服。
“许多人质疑,这番茄长这么小,是不是营养不良的次果。”黄旭堂说,为了推广小番茄,农友公司使出浑身解数,在农业展会推荐、与航空公司合作免费在飞机上供应、举办试吃活动、引导农民参观试作……几年后,通常被作为蔬菜食用的小番茄,在水果市场有了一席之地。在此后的推广中,“圣女果”逐渐变成小番茄的代名词。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农友公司为全球市场输送了2000多种果蔬新品种,西瓜、西红柿、辣椒、甜瓜、茄子等都是他们的代表作。眼下,农友公司正着力培育微型西瓜品种,以适应年轻消费者的饮食习惯。
闽台种业亟待深度互动
如今,农友公司在福建、上海、安徽、陕西等多地设立了研究农场,以期选育并推广更多农业新品种,挖掘两岸种业合作新空间。
2015年,农友公司在漳州市南靖县龙山镇坪埔村设立80亩良种繁育基地,预计每年可推广销售高优种子500多公斤。
“作为蔬菜重镇,龙山蔬菜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但仍以大路货为主,效益高的蔬菜占比偏小,跟不上市场步伐。”农友种苗(中国)有限公司南靖分公司负责人彭智通表示,蔬菜产业提质增效,首先应提高良种水平,“基地除了进行甘蓝、西葫芦、青梗白菜等新品种选育外,每年还从台湾引进一批新优品种进行繁育与示范推广,同时引入了蔬菜花卉穴盘育苗技术、反季节栽培技术、蔬菜遮阳网、防虫网覆盖等先进栽培技术,致力于带动本地蔬菜产业转型升级”。
在黄旭堂看来,推进两岸种业交流与合作,有助于建立和完善农作物新品种推广体系,促成科技成功转化,并促进两岸农业协同发展。他期待两岸种业在人才交流、项目合作、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有更多深度互动与合作。
“以新品种保护为例,目前农友公司已有近10个新品种获得植物新品种权授权,但目前两岸业者普遍遭遇原创品种被侵权、维权难度大等问题。”黄旭堂建议,两岸业者通过抱团取暖与政策引导,共同推进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例如,在漳州从事蝴蝶兰品种选育的台商黄瑞宝,早前便联合两岸友商成立维权联盟,共同发出维权倡议,并设立新品种维权基金。在黄旭堂看来,这不啻为一种有效的保护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