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破解合作社“成长的烦恼”
2019-03-13   来源: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

 “开展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深入推进示范合作社建设。”刚刚发布的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释放信号:农民合作社发展将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

  农民合作社,是连接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纽带。湖北省农民合作社起步早、发展快,经工商注册登记的农民合作社总数超过9万个,他们已成为带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和品牌化经营的生力军。然而,一些合作社发展水平不高、经营机制不灵活、合作意识不强等问题凸显,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要求。

  破解“成长的烦恼”,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农民合作社正面临一场全面的转型。

  告别分散化全省一半以上农民有“娘家”

  2月20日,刚过正月十五,仙桃卫祥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就迎来了两位水产养殖户,他们要求加入合作社。

  合作社理事长易卫祥与他们一番交谈,初步了解两位渔民的生产状况,并在合作社微信群里进行公示,得到多数社员的认可后,两位渔民顺利入社。

  仙桃卫祥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1年,入社社员245名,去年合作社在近万亩的养殖水面上创出3亿多元的产值。该合作社推出“两个5%”,即统一采购生产资料,价格低于市场价5%;收购社员产品,价格高于市场价5%,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跟着合作社干,吃不了亏。”每位社员心中有一杆秤。

  长久以来,千家万户延续单打独斗的经营模式,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信息不对称,抗风险能力弱、市场竞争力不足,常常让农户束手无策。

  农民合作社应运而生,一头连农户,一头连市场,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命运共同体,带领农民走向农业产业化经营。“合作社模式”被实践证明,也被业界诸多专家学者认可。一时间,农民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据省农业农村厅统计,自2007年以来,湖北省农民合作社数量连续11年呈两位数高速增长,截至2019年1月,全省农民合作社数量已达97300个,全省一半以上的农户加入了各类农民合作社。

  合作社数量增长,经营和服务领域也在扩大,覆盖种植、林业、畜牧、渔业等方面,同时在农机作业、农资经营、农产品销售、加工、运输、贮藏、沼气等诸多环节生根开花。

  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办公室主任黄倜慎表示,合作社解决了传统农业原子化、分散化的问题,提高市场议价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实现了效益的最大化。

  内因外因交织成长有烦恼

  合作社发展成绩令人欣喜,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成长之痛”也随之而来。

  过程中,发现,一些合作社办公室的墙面上醒目地张贴着管理章程、分配制度等,但实际操作中,却并非如此。一些合作社财务管理比较粗糙,制度建设不规范,与农民的关系黏性也不强。

  一位社员直言不讳地告诉:虽然加入了合作社,但基本还是靠自己,合作社发挥的作用并不明显。

  据了解,湖北省农民合作社数量在全国位居前列,但真正办出质量、办出品牌的合作社仍只有少数,国家级、省级示范合作社占全省农民合作社的比例不足10%。

  梳理发现,农民合作社“发育不良”现象不止在湖北省出现,浙江等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的省份也存在。2016年,浙江省农业部门清理整顿了一批“空壳社”“休眠社”“家族社”,引导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提质发展。据《半月谈》报道,调查全国近130家合作社中,80%以上都属于空壳合作社。

  为何农民合作社发展如此艰难?“有自身发展不规范的问题,也有外界原因。”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坦言。

  该部门去年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合作社在实践中普遍存在“四难”:融资难、贷款难;用地用电难;人才引进难;税收优惠难,这些都制约着合作社的发展。

  监利兴华专业合作社是当地一家实力相对较强的合作社,但理事长毕利霞一直在为“人才”发愁,她告诉,随着合作社的不断壮大,更加迫切需要专业的管理型人才。这几年,她四处招聘,却“人才难求”。

  随县祥瑞合作社却是因为资金而苦恼,贷款难,缺乏有效抵押物,加之管理不善,发展3年多,仍然难以摆脱亏损的局面。

  这是全省多数农民合作社的普遍困境。对症下药,着力解决他们的期盼与诉求,农民合作社才能朝着更高的质量和水平前行。

  一路奔跑一路规范

  经历“成长之痛”,部分合作社主动转型,组建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应对新挑战。

  洪湖历来有种植优质稻的传统,全市从事种植的农民合作社不计其数,每到农忙时节,恶性竞争、打乱仗的情况时有发生。

  面对无序状态,春露合作社理事长张永前召集25家农民合作社的理事长,牵头成立功能齐全、管理完善的“舰队”——春露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张永前介绍,大到机耕整田、粮食收储,小到育种播种、植保配肥,每个生产环节均有专业团队,大家各司其责。

  大规模带来议价权,农资厂家上门服务,按出厂价专供专销,成本降了;统一的稻谷品种和品质,引来中储粮等大公司的青睐,效益提升了。

  船大抗风浪,全省各地陆续成立了柑橘、茶叶、中药等行业的联合社,抱团闯天下。

  成立联合社成为不少“弱、小、散”农民合作社的选择,而有的合作社则在创立之初就自我约束,以规范的姿态起跑。宜昌要求新成立的合作社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建立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三会”治理结构,实行科学的财务管理。多数农民合作社安装了统一的合作社财务软件,实行了财务电算化。规范管理吸引外来资本,浙江多家企业前来投资,与合作社联手发展茶叶、中药材等产业。

  黄倜慎认为,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已势在必行,今后名存实亡的“空壳社”、管理无序的“小合作社”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

  去年新修订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一大重点任务就是清理“空壳社”“挂牌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连续两年未从事经营活动,或者连续3年未报送年度报告的,吊销其营业执照;弄虚作假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处以5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撤销登记或者吊销营业执照。

  近日,农业农村部启动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湖北省夷陵区、洪湖市、利川市、天门市4地入选。力争通过两年努力,试点县(市、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年报公示率达80%以上;80%以上的合作社建立完备的成员账户,实行社务公开,依法进行盈余分配。

  重数量,更重质量。全省开展农民合作社品牌建设,将农民合作社品牌建设纳入示范社评定和监测指标,鼓励农民合作社积极参加各类品牌培育、著名商标认定等活动,省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实行“进退机制”。


责任编辑:明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