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两岸社区融合:“上楼”如何更上层楼
2019-06-13   作者:林娟 吴洪 张维东 王凤山 林霞   来源:福建日报

1.jpg

上楼村曾是一个普通的小村庄,自2016年底试点两岸社区融合以来,逐渐成为岚台基层交流的窗口。

有着近380年历史的平潭上楼村曾是个平凡的小村庄,自2016年年底试点两岸社区融合以来,逐渐成为岚台基层交流的窗口,蝶变为美丽时尚的“网红村”。伴随着一系列可喜的变化,两岸民众的美好愿景也在这里徐徐铺展。

环境变了,旧村新貌焕活力

平潭上楼村的林小尾想不到自己在84岁时能跳上广场舞。在这个小村庄生活的大半辈子里,她见证了各种各样的变化,进入晚年变化越来越快,让她“想不到”的新鲜事越来越多,孙辈们夸她“逆生长”,而她自己也感觉“越老越有活头”。

“逆生长”的不仅是林小尾,这些年里古老的上楼村处处都在勃发生机,呈现年轻的态势。

拐进平潭县城关翠园北路,一眼就能看到立在村口的“上楼村”新潮logo,沿着整洁干净的村道往前走去,各种时尚元素扑面而来,让人不时眼前一亮。

当地常见的石头、贝壳、榕树须、丝瓜藤等化废为宝,被作为村里各处别致的点缀,56米长的文化墙上一帧帧新旧对比的照片让村庄的变化一目了然:堆放垃圾的犄角旮旯植花种草被打理成风情独具的“角落公园”;脏乱的屋边铺上绿草坪放上木桌椅成了可以休憩聚聊的“微光公园”;一段段灰败的老墙绘上各种图画后焕然一新充满了艺术感;上了年头的石头老厝加上现代符号变身为创意空间……更为吸引眼球的是照片上村民们的笑脸,他们一个个都焕发出主人翁的自信神采。

美丽时尚的新村风貌吸引不少年轻人回村,也让参观学习者纷至沓来,上楼村渐成众人点赞称羡的“网红村”。“这一切跟2016年平潭被定为两岸融合社区试点村密切相关”,上楼村党支部书记陈振国说,“改革开放以来,上楼村一直在进步,党的十八大后发展的步调更快了”。

平潭是大陆距台湾本岛最近的地区,中央始终高度重视平潭开放开发。2014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平潭考察时指出,平潭综合实验区是闽台合作的窗口,也是国家对外开放的窗口,一定要创新体制,保护好生态,深化两岸经济和产业合作,真正建成两岸同胞合作建设、先行先试、科学发展的共同家园。2016年底,作为平潭综合实验区首个两岸融合社区试点村的上楼迅速地进入了状态,其首个举措就是聘请台湾台北文山区忠顺社区里长曾宁旖前来交流社区营造经验。

时至今日,曾宁旖依然记得初到上楼村时是一个冬夜,“有些脏乱的环境里生活着淳朴友善的村民”,那是她对上楼村的第一印象。曾宁旖在台北忠顺社区担任里长已近20年,她认为社区管理的一大法宝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让“人人愿为社区付出、人人以社区为豪”的理念深入民心。在对上楼村的整体情况作了摸底后,她打定主意,“要改变上楼就得进行社区营造,从改变环境入手。”村里立即派出村妇委会主任丁美娇当她的助手。

2.jpg

本报台湾台北文山区忠顺社区里长曾宁旖。

“起初,我不知道社区营造要做什么?里长让我召集人,先上课。”丁美娇找来了村两委的家属,一共8个人先带头跟着曾宁旖从整洁村道开始,走村入户宣传“垃圾不落地”的理念,并着手对上楼村的logo、绿化带、院落围墙、休闲娱乐场地等进行设计改造。

“一开始,有些村民对在自家白墙上进行彩绘涂鸦不能接受,但看到有那么多两岸艺术家来到村里认真投入地搞创作,上楼村不仅变得热闹,而且到处五彩缤纷的很漂亮,就慢慢认同了。”在曾宁旖看来,环境卫生条件的改善直观且实在,村民们从中受益后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社区治理和维护,渐渐产生凝聚力与向心力。

陈振国告诉,为了让村居环境更整洁美观,上楼村还投入资金,对生活污水、生活垃圾进行有效处理,仅去年就完成450座标准三格化粪池建设任务,覆盖率达百分之九十以上,还建立生活垃圾转运处理机制,做到垃圾不落地。村里同时实施厕所革命,对村内已有的公厕进行改造,增设冲水设备,聘请专人对公厕卫生进行管理。此外,还投入80多万元实施村庄绿化、环境美化工程,争取让家家户户门前屋后都变得亮丽。

观念变了,村民争当志愿者

在改变村容村貌的同时,曾宁旖着手另一件改变村民观念的“造血”工作,组建上楼村的志愿者队伍。

“台湾社区营造背后有一群充满爱心的志工,他们关心社区、关爱邻里,把欢笑带到每一个角落。”曾宁旖告诉丁美娇,必须让村民都参与进来,成为志愿者,在公共服务中获得成就感,才能达到可持续的营造效果。

“志愿者都是义务劳动,没有一分收入,会有人愿意来?”带着疑问,丁美娇开始“招兵买马”。

根据曾宁旖的提议,她在淘宝上订制了一批志愿者穿的红马甲,然后四处分发传单展开招募工作。让丁美娇颇感意外的是,传单一发出就陆续有村民前来咨询,不到半年时间,志愿者人数已达到68人,上楼村志愿者队如期成立,这是平潭首支社区志愿者队伍。曾宁旖与丁美娇按照志愿者的个人特长,对他们进行环境卫生、治安巡守、医疗照护、文化娱乐等四个方面的分组。

3.jpg

上楼志愿者队伍成为一道风景。

擅长舞蹈的村民许燕是首批志愿者之一,她成了文化娱乐组的骨干,带领村民跳广场舞,组织村民逢年过节举办表演活动。许燕告诉,“过去前厝后厝的关系不过点头问好,如今有了志愿者做‘纽带’,上楼村成了一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对此,77岁的失明老人陈德芳尤有感触,她丈夫早逝,生活常年孤单、不便。上楼村志愿服务队成立后,她被列为重点帮扶对象,医疗照护组长许玉珍成为她的紧急联络人。如今,每个周五,志愿者们都会上陈德芳家帮忙打扫卫生,还不时带她参加“拗九送温暖”“与长者共餐”“免费为老人体检”等活动。“她们就跟我家里人一样,生活上的事情我再也不用担心了。”陈德芳说。

“‘红马甲’一套上身,责任感就变强了。”对此,志愿者们深有体会。从最初的8名成员到如今的138名成员,上楼村志愿者队伍已不断壮大。“如今,村民们都将成为志愿者当作一种荣耀,把奉献当作一种收获。”丁美娇说。在志愿者的努力下,上楼村脏乱差问题解决了,村居环境变美了,人与人的心更近了。

为了提高志愿者的素质,上楼村还经常组织志愿者“走出去”学习交流,并将好的经验和人才“引进来”。据陈振国介绍,两年来,该村已先后派出了4批优秀志愿者代表共计70余人,到台湾深入学习社区治理机制、基层文化、产业发展、社团和志工组织运作等方面的经验。同时,还有6批台湾社区志愿者、创业青年等前来上楼村参加体验式交流,在上楼村举办社区参访观摩、亮点创造等活动,大大增进了两岸基层群众之间的情谊。

氛围变了,两岸青年“楼台会”

在上楼村,有一座石头古厝被村民们津津乐道,那就是由陈信豪为首的台湾设计团队打造的“楼台会”。

“‘楼台会’的喻意就是上楼跟台湾的相会,欢迎台湾青年、台湾文化的融入。我们希望上楼成为两岸同胞聚集的社区平台,让他们开开心心地在这里交流、创作、生活。”陈振国说。

“楼台会”的石厝外面是座别致的庭院,门口挂着“志工驿站”的牌匾,古厝里有充满台湾特色的彩绘画作以及文创产品,我省对台优惠政策措施的手册也在其中。二楼的艺廊里,有一面用老木窗拼成的照片墙,墙上的照片记录着上楼村改造的点点滴滴。“我们用黑白影像来显示历史感,当村民们在这里找到自己的身影时会很自豪很亲切。”陈信豪说。

自上楼村试点两岸社区融合建设后,陈信豪就跟随曾宁旖定期来上楼村参与社区改造工作。“石头厝本身就是平潭地域文化的代表,我们根据石头厝的空间特点,设计时融入台湾的理念,实施过程中又激荡出更多创意,希望打造出一张平潭的新名片。”陈信豪说。

在上楼村,有一处特殊的石头古厝,厝外是别致的庭院,门口挂着“志工驿站”的牌匾,这里是台湾青年陈信豪与几位小伙伴合力打造的两岸青年聚落,取名“楼台会”。

如今,“楼台会”已成为上楼村的地标性建筑,陈信豪每个月也都会在上楼村住上一段。“每每从台湾回到村里,村民们都会热情地跟我打招呼说,‘回来啦!’‘有空来我家吃饭。’……感觉真的好亲切。”

去年12月20日,他在“楼台会”组织了一场盛大的新年派对,在平潭的台胞和上楼村居民相聚一堂,大家把酒言欢,交换礼物,好不热闹。“村民们对台胞非常友善,我们就像一家人一样。”陈信豪说。

陈振国告诉一个好消息,不久前,上楼村获评“省级文明村”,这是平潭综合实验区首个获此殊荣的村庄。继上楼村之后,平潭的两岸社区融合试点村(居)已扩大至11个,随着台胞参与基层治理的探索不断深入,两岸民间交流的动人故事也在继续。

责任编辑: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