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田茶业:品牌开路 技术支撑
2019-07-22   作者:张文奎 王礼林   来源:闽东日报

上月底,古田县鹤塘明艳茶叶专业合作社选送的“闽之艳”红茶,荣获第十三届中国西安国际茶业博览会特别金奖,这是古田红茶斩获的又一全国性茶类评比大赛大奖。近年来,古田茶产业通过品牌开路、技术支撑,重新焕发生机。

“古田产茶历史悠久,有非常深厚的茶文化底蕴和制茶经验。”古田县茶业局局长黄昭密开门见山地说,清道光年间,首创小种红茶,成为“外山小种红茶”著名产区。五口通商后,福州、厦门成为福建茶叶出口口岸。古田县凭借辖区水口镇是闽江中游交通枢纽,处于南平、三明、福州、宁德四市交界,有着特殊地理位置优势,成为闽北武夷山岩茶、正山小种红茶等省内知名茶叶向外销售的中转站。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古田县15个乡镇都有茶叶站、集体茶场,大的村都有大片茶园,茶园面积近5万亩,出产的“郁露”“馨绿”等名茶享有声誉,茶叶生产居全省12位。1980年被省农业厅列为全省茶叶生产重点县,茶业为古田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但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古田茶产业开始走下坡。茶园荒废,茶队(茶场)无人承包管理,茶农茶商开始转行。茶园改种水蜜桃、油柰等果树,劳动力转移种植香菇、银耳等菌类。统计数据显示,1983年至1986年古田全县荒芜茶园3304亩,改种林2371亩,种果244亩,低谷期全县只剩万亩茶园。

近年来,为复兴古田茶业,古田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现代茶业,产业格局逐步恢复。为实现后发赶超,古田县不断探索尝试,走出了自己的路子。

“首先就是品牌建设,牌子不响,养在深闺没有出路。”古田县市场监管局商标股股长陈岩松介绍。2005年,古田县先后注册了“翠屏湖”“古田红茶”等商标。其中“翠屏湖”商标作为区域公共品牌取得了福建省著名商标称号,“古田红茶”在2018年4月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品牌开路,技术支撑。古田县茶业局组织人员到著名茶区学习、邀请知名的制茶师傅以及茶专家来古田县进行生产指导。全县17家企业已列入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茶叶质量抽查检测合格率达100%。

传统茶业的现代发展,标准化建设是必由之路。古田县茶产业存在散户少的特点,为“推动标准化建设,实现规模化生产”提供先天优势。为此,古田制定了《古田县茶产业专项资金使用方案》,鼓励企业走标准化路线:对取得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通过SC认证并建立茶叶“一品一码”安全质量可溯体系的企业给予奖励。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龙头企业的分别给予奖励5万元、2万元、1万元。

同时,全县完成8000多亩生态茶园建设,三分之二的茶企完成茶叶初制厂清洁化改造,引进清洁、节能设备150多台套。通过多年努力,古田茶业复苏的成效也在慢慢显现,2018年全县茶园面积达3.3万亩,毛茶产量1680吨,产值近1亿元。

“农业是古田的支柱产业,食用菌、水蜜桃、油柰等已经得到长足发展,但仅仅这些还不够,毕竟天气、市场等因素对农产品的影响较大,多种产业发展有利于降低市场风险,发挥多种产业经营、相互融合发展的‘热带雨林效应’。”古田县鹤塘明艳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余海燕分析道。

在余海燕的合作社里“茶-菌-肥-茶”闭合循环、多级增值利用技术模式得到成功打造,其优选、定型了茶枝、茶渣代料栽培香菇和灵芝原料配方,规模示范增产提质、降本增效达20%以上;搭起茶业与菌业有机结合、相得益彰的桥梁,实现茶业促进食用菌业、食用菌业反哺茶业,取得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使合作社和社员致富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

该县还以市场为导向,适时调整品种结构,在保留梅占、小种菜茶、福安大白等茶树品种基础上,发展形成了绿茶、红茶、闽南乌龙茶、闽北乌龙茶等多茶类共同发展的格局。“古田茶产业有基础,有历史,加上市场科技政策的发酵,春风一吹,未来可期。”黄昭密说。

责任编辑: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