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宁:特色产业“抱团” 凝聚振兴合力
2019-10-24   来源:闽东日报

“今后大家一律使用有机肥,减少或不用低毒农药,让农产品全部达到无公害、绿色标准。”10月21日,寿宁县坑底乡阿祥家庭农场负责人郑式祥召集合作社成员,共同拟定合作社章程,为下一步抱团发展谋划新蓝图。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郑式祥理念变化源于一场特殊的会议——10月18日,寿宁县成立葡萄产业协会,并召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场推介会,为农户谋划特色产业抱团发展思路,打开一扇产业振兴“新大门”。

  “为什么增产不增收? ”“为什么同样的葡萄卖出不一样的价格?”“山区农业的优势在哪里?”……郑式祥深深地记得,那天的会议上,县领导以寿宁县祥瑞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例,与全县的省市县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各产业协会、家庭农场负责人等面对面沟通,和他们分享先进经验和做法,并带他们实地参观了新型经营模式。

  “以往,我们虽然有成立合作社,但是不知道具体应该怎么运作、怎么抱团,现场推介会让我们学习了新模式和理念,我们更加有信心把寿宁良好的资源盘活,创造新的效益。”郑式祥说。

  寿宁属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富含硒锌的土壤资源非常适宜发展高山生态农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全县拥有晚熟葡萄11000亩、柑橘类产业18000亩、猕猴桃6000多亩,农业成为农民们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有着良好的资源禀赋和基础,为何寿宁县主要领导要“多此一举”,进一步推动特色产业抱团发展呢?  

  原来,在发展的过程中,寿宁特色产业由于没有及时转变观念,面临着一些问题——一些农户为了眼前利益,一味追求数量而不顾产品质量,生产过程各自为战,出现了果实亩产过高和管控技术匮乏导致的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如在今年的葡萄销售过程中,一些果农的葡萄每公斤卖出20多元,而部分果农的葡萄卖出每公斤还不到8元。

  针对这一情况,寿宁县委、县政府密切关注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多次组织农业相关部门深入乡镇农业企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调研,整合资源,完善管理机制,加强品控和品种结构调整,全方位推进“乡村课堂”进入田间地头,推动特色农业朝着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信息化、企业化方向发展。

  以寿宁县祥瑞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例。近年来,该合作社始终按照实行统一供苗、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包装、统一销售“五统一”目标要求, 全面加强品控和品种结构调整,推动葡萄产业朝着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信息化、企业化方向发展。

  同时,该合作社以科技力量来推动葡萄产业发展,采取果实套袋,化肥、农药减量化、控产提质等栽培技术措施;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建立生产记录和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与万科集团合作,建设万科中央作物厨房项目, 将有机水肥施用列入合作社标准化管理流程。

  “五统一”目标,推动着祥瑞合作社不断向品质和技术上“攀高峰”,每公斤葡萄价格可达20元以上。如今,该合作社的社员已达167户,拥有高标准大棚晚熟葡萄种植基地3500多亩,辐射带动凤阳全镇发展葡萄1万多亩,年产值过亿元。2018年还评为国家级示范社,产品远销海内外市场。

  不仅如此,今年6月份,寿宁县祥瑞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市农科所合作,研究葡萄“二季果”,在原有结果收成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培育,使葡萄一年收获两次果实。“‘二季果’由于时间晚,价格更高,比一季果每斤高2-3元。”寿宁县祥瑞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缪文钦说,通过“二季果”技术,葡萄每亩可增收500-1000斤,他们尝试培育了50亩“二季果”,今年增收二三十万元。下一步,他们还打算将这一技术全面铺开,让更多社员和周边农户共同增收。

  特色产业“抱团”,品牌才能共建壮大。面对乡村振兴的新机遇,寿宁县干部和农户齐心协力,用合力凝聚产业振兴的动力。“下一步,我们将全面推行‘协会+合作社+农户’模式,用组织化推动产业化,促进全县特色产业抱团发展,实现品牌共建、渠道共享。”寿宁县委书记汤孔忠说。( 郑雨桐 吴通华) 

责任编辑: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