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农耕之地——
传说上万年前,燧人氏在商丘钻木取火,告别蛮荒,华夏文明得以孕育;夏、商皆建都于此,开荒拓土,延续农耕文明。如今的“豫东粮仓”,常年稳产100亿斤以上的粮食生产能力,养育了700多万勤劳的商丘人民。
这里是创新之地——
从商人、商业、商品“三商”之源走出来的商丘人,自古看天下、走四方、闯世界,不乏开拓进取的勇气。如今有一大批“豫东能人”,走南闯北后回到家乡,在农业这片永远的朝阳产业热土上挥洒汗水,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践者。
走进河南省商丘市,在这块既古老又散发出勃勃生机的土地上,探访返乡农民工、大学生、退伍军人等新型农民的创业创新事迹,被一次次地震颤和感动。
乡土能人不忘初心
——一个能人带活一片热土、一群能人带动一方产业作为我国典型的农业大市,“粮”和“农”对商丘而言是永远的关键词。作为国家重要的粮食主产区、核心区、保障区,商丘粮食产量占全国九十分之一,占全省九分之一;农业占经济比重超过五分之一,农业人口占六成。
“土地对商丘人很金贵,人均耕地还不到我们常说的‘一亩三分地’。”市农业局局长孟伟说,“老百姓对土地有很深的情结,极少撂荒。相对讲,我们不太担心地没人种,而更看重农民能从这地里刨出什么。”
为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2008年商丘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实施意见》,2010年市里出台政策鼓励土地流转,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作为主攻方向。
这时,多年在宁波打工的夏邑县太平镇太平西村农民姚安民,回到了家乡。“俺们这是农业大县,各级政府都有奖励政策,俺又从小务农,应该回来干点事。考虑年迈的父母也需要照顾。”他说。
姚安民确实也干成了事。2009年春天,他联合200多户农民以每亩1000斤小麦的价格包下900多亩地,成立“卧龙观光农业专业合作社”。靠着在外闯荡对市场的敏感,老姚指导大家开展各种套种、轮作来实现土地的最大价值。
姚安民谈起自己的“生意经”:“我们有五年规划,每年又有几套种植方案,要随机应变,不能迎着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硬上。”为了延长产业链条,他还建了淀粉加工厂和冷库。
夏邑县农业局副局长马海钦介绍说,全市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6000多家,“当家人”以返乡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军人等为主,一批新农民加入到创业创新队伍中来,为农业这一传统产业注入了许多现代要素,带动了一批产业,带富了一方百姓。
命名为“老村长”的种植专业合作社,是由几名大学毕业生创办而成。2013年,牛建伟等三名大学生流转了138亩土地,把满腔热情投入到家乡的田野中,没想到第一年赔了,碰了个“灰头土脸”。年轻人不服输,经过几年探索,建立起早西瓜和吊冬瓜种植标准化流程,将规模发展到560亩,吸引十几名大学生一起创业,为周边贫困户创造工作岗位150多个,带动睢县及周边种植户500多人,户均年增收万余元。
牛建伟他们还有自己的创造:将合作社土地划分成每片100亩左右的责任区;引进工厂化管理机制,实行队长负责制;个人利益与全队效益挂钩,增强了种植户的责任心与积极性。
相比牛建伟这些初涉农耕的“娃娃兵”,2002年从部队副团职转业的周兴民,在北京“下海”开办过网络公司,2013年回到老家种起了葡萄、做起了新农民,注册成立梁园区尚楼家庭农场。周兴民从河北昌黎果研所引进原产于美国加州的极晚品种克瑞森无核葡萄,利用其超长挂果时间,实现分段销售:本地采摘三分之一,通过网络平台同城直销三分之一,经销商外销三分之一。
2014-2015年生产季节,农场实现销售收入超千万元。
从昔日的“孔雀东南飞”到如今的“凤还巢”,农业作为一片尚待开发的“蓝海”,吸引越来越多在外漂泊的商丘人返乡创业,当地的能人当然也不甘落后。
38岁的虞城本地人卢常建,很小便在当地打工,自己还养了10年鸡。2013年他创办阿健生态家庭农场,以“科技引领生态种养,发展绿色循环经济”为理念,采用“公司+合作社+农场+基地”的经营模式,农场种植无公害玉米作为养殖原料供应农场、合作社和公司,生产的鸡蛋由公司和合作社销售,养殖产生的粪便通过大型沼气处理,再作为有机肥供应基地。
走进农场,看到,4万只正在育雏的蛋鸡生活在全自动化鸡舍中,听着音乐,在恒温的环境中悠然自得。鸡舍外,道路全部硬化,荷花在池塘中盛开;各类农机具整齐地停放在机库内,原料库、加工车间、烘干设备等一应俱全;整个农场丝毫闻不到任何刺鼻气味。
穿着整齐,神采奕奕,卢常建更像一个老板。“我们现在把农业当做职业来做,也可以做得很体面。”他的产业还帮助周边四个乡、两三百户农户实现了脱贫。通过土地入股、到农场打工和科技扶贫项目的分红,能让农民当年脱贫。
新农民吸收了工业化、城镇化的新理念,带来了新的观念、手段和管理方式。通过他们的创业创新,商丘农业产业化集群体系加速构建。全市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8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63家,超亿元企业99家;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39个,年销售收入355亿元。
梦想在土地中扎根
——创造条件,让创业创新者“想回来、回得来、能作为”
创业创新的道路注定不会平坦,农业经营者尤其要承受更多的考验,因而也需要政府与社会提供更多的支持。今年初,商丘下发了《商丘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引进培育办法(试行)》的通知,其中对农民工、大学生等“双创”人才出台了多种支持办法。
“市里对农业创业创新,尤其是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非常重视。”市农业局调研员王允才说,“市领导要对口联系经营主体解决困难。由纪委牵头,每年对行业部门是否服务到位进行评议,做得不好的真挨批。”他介绍,全市整合农业发展专项资金,涉农资金从去年的1000多万增加到今年的4000万元。
作为当地民营经济最活跃的虞城县,在招商时一项重要措施就是“抓住虞城人”。创造条件,吸引那些漂泊在外的虞城人回乡创业。“外出打工如今已发展到第二代,他们很多人对家乡、对土地有感情,愿意回来。”县委书记朱东亚说。
褚庄村村民褚献委就是其中之一。初中毕业就出门打工的他,在外漂泊了十七八年;干过砖厂、修过铁路,2007年他在内蒙古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主要承接通信工程。出于改变家乡面貌的念头,2013年,褚献委回乡领办了幸福种植专业合作社。
在合作社的控制室里,通过监控设备清晰看到大棚中蔬菜的生长情况。通信工程是褚献委的“老本行”,这些是他自掏腰包为合作社购入的,在生产中能派上大用场。褚献委说,合作社要做就做最好的。他们开展种养一体化生产,通过网络将有机蔬菜、土鸡等销往十多个省市。2014年,在合作社带动下,褚庄村被农业部评为第四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朱东亚说,农民对土地有天然的情结,尤其是从农村这个广阔天地中成长起来的人。同时他们渴望回报乡邻、改变家乡面貌。“政府要为他们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帮他们实现愿望,让他们回得来、留得住。”
“政策牌”加上“情感牌”,以及对投资效益的预期,让返乡创业者舍得在自己的家乡下本钱:褚献委的总投入已不止千万元,除了政府支持,大多是自己的积蓄;姚安民领办合作社的注册资金来源于早年他在宁波的日夜奔波、省吃俭用;卢常建建起漂亮的家庭农场都是靠他从小打工、精打细算攒下的家底儿……
相较而言,大学生创业难度要大很多。与姚安民的合作社仅一路之隔的,是班庆伟、罗贵媛夫妻办起的兴旺家庭农场。坐在门口支起的瓜摊前,刚满30岁的班庆伟切着刚摘的西瓜,请客人品尝,有奶油西瓜、黄金丽人、小天使……切开,红瓤的、黄瓤的,还有像彩虹一样彩色瓜瓤的。“农场光西瓜就十几个品种,水果可以一年四季不间断采摘。”
兴旺家庭农场靠自家六七口人经营,老人、孩子都参与进来。这里标志性的建筑,是一栋占地超过1万平方米的现代化连栋温室大棚,目前已经投入了六七十万元,试验示范种植西瓜、李子、梨、油桃、葡萄、柿子等十几种水果。“由于资金有限,农场只能滚动式发展,赚一点儿就又投进去了。”班庆伟说。
罗贵媛是四川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的毕业生,几年前不顾父母反对从重庆跟随丈夫班庆伟来到商丘。问起缘由,她说心里有个现代农业梦,能有一个自己的农场,种种地、栽栽树、养养鸡。“我们最终要创造长盛不衰的‘班氏’品牌。”班庆伟自信满满。
梁园区水池铺乡是河南有名的辣椒之乡。郑红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郑纪红也是个有闯劲、有激情的女性带头人。2001年,她就和老公一起往南方贩辣椒,运一车能赚几千元。“贩而优则种”,2010年她组织农户成立了合作社,现在服务社员3500多人,辐射种植面积万亩以上。合作社还有专业的经纪人队伍、种子培育队伍、蔬菜采摘队伍,多的时候用工能有100人。“我们雇用农村妇女做些基本工作,一天一清账,老太太一天赚上百八十块钱,拿着钱赶集买东西,高兴得不得了。”郑纪红笑着说。
周边农民都把自己的农产品,拿给合作社名下的绿源蔬菜协会销售,“有困难,找绿源”在十里八乡广为流传。东西杂了,如何保证质量?“我们有自己的检测设备,通过检测和分级销售,可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帮助农民卖掉产品。”郑纪红说。
新农民要有真本领
——精耕细作,精打细算,善于在市场化大潮中闪转腾挪
当下,各行各业都在推进改革,改革的关键因素就是创新;对农业而言,以新农民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商丘市的农业结构不管怎么调,不能逾越早已标好的“红线”:全市8个县(区)都被纳入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规划;在河南省出台的《高标准粮田保护条例》中,将商丘800多万亩耕地中的660万亩都划在其中。
这道红线,对新型经营主体来说,形成了约束力。同时,目前流转的土地大多数是2010年左右签的合同,一签十几年。当时由于担心包不到地,租金被抬得过高,没想到近年玉米、小麦等粮食价格波动甚至下降,成本支出反而持续增加,账算下来,大户们有些挠头,部分人还有些后悔。
“粮食比较效益低,10亩田不如1亩园,保障粮食安全与提高农民收入的矛盾,始终存在。”王允才说。
解决这个矛盾,很多新农民各显其能、各有高招:
姚安民也种小麦,他产的麦子主要用做种子,直接加工成种子买,每斤卖2.7-2.8元,每亩地纯利能达到1600多元。他还套作、轮作高产作物,比如红薯、油菜等。姚安民说“要让市场围着你转”。他将一产融合了二产,加工厂能生产红薯粉、粉皮、粉条等,加工能力一天能“吃掉”100吨红薯;新扩建的混合冷库,能冷藏加保鲜,储存能力可达到1500吨。
郑纪红在田里种一季小麦,种一季辣椒,还能套种一茬蔬菜,每亩种植纯收入有五六千元。郑红合作社的最大优势还在于“销”,蔬菜冷库的储存能力达到200吨,固定客户上门拉货、超市每天送货、尝试网上卖货,合作社的蔬菜供不应求,每年可经销3000万吨的蔬菜。
班庆伟将一产融合了三产,农场收入的六七成都靠休闲采摘。让不同的水果品种错开成熟,延长游客采摘季节。
卢常建养的鸡吃的是有机玉米,玉米也都是自家地里种出来的,又放心又能降低养殖成本,一举两得。他将听着音乐、吃着有机玉米的鸡产出的“阿健鸡蛋”做成了河南知名品牌。
褚献委合作社生产的十几种产品,2014年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主打安全、健康、快乐的“幸福童依”品牌也越叫越响。
信息化也让商丘的现代农业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虞城县政府每年拿出1000万元资金扶持电商发展,并与阿里巴巴和淘宝签约,整县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睢县兆丰农场开通了“采菜园”生鲜蔬菜配送网站,实现了“农户+实体店+电商、产销配送”一条龙服务。
孟伟认为,无论搞工业还是搞农业,光靠卖原料也赚不了几个钱。农业生产规模上去之后,经营上必须有套路,新农民确实需要真本事。
把农业搞好,要有能人、有投资、有效益,就是一个人、一桶金、一本账。商丘新农民有个共同特点,就是有着较为丰富的市场经验,善于打开销售渠道,把“一本账”算得清清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