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企携手聚合力 乡村振兴正当时
2022-12-14   作者:周心婷   来源:闽北日报

近日,在南平市建阳区潭城街道考亭村,进发休闲农庄老板丁海荣正忙着核对营业账单。“自从村里打造建设了一批旅游项目后,我的农庄生意更好了。忙完手里的活后,我准备到附近的观书园散步、赏夜景,生活在这里真的很幸福!”丁海荣原是考亭村的失地农民,现在已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农家乐老板,日子是越过越滋润。这看似平凡的小美好,却与建阳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深入推行“村企共建”模式密不可分。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建阳区积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创新探索党建引领联结机制,以“党建强、发展强、一村富、共同富”为工作主线,探索实行“组织联建”“产业联推”“人才联育”“乡村联治”的“四联互通”“村企共建”模式,实现农村党建与企业党建抱团发展、联合振兴,走出一条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联合党组织,抱团筑牢发展“主心骨”

在建阳区徐市镇经济开发区项目建设现场,福建建达开发建设集团党委书记邓奋聪和徐市镇党委组织委员刘凯正对着施工图,部署下一阶段的施工项目工作。

经了解,福建建达开发建设集团与徐市镇辖区内5个村开展结对联建,成立联合党组织,通过有效统筹土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发展要素,推动该片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现村企互利互赢、互促共进。

“有了联合党组织,就像有了主心骨,在片区内开展工作也更顺利,项目也得以更好推进。”邓奋聪如是说。

今年以来,建阳区制定下发《“村企牵手促振兴”三年行动计划》,按照“平等自愿、地域就近、产业互补”原则,牵线2家市属、3家区属国有集团和23家民营企业与57个村联结共建。以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重点村、乡村振兴示范村为重点,引导共建片区村和企业成立联合党组织,选派乡镇(街道)领导班子成员担任联合党组织书记,吸纳片区内威望高的企业党组织书记兼任联合党组织第一书记,筑牢抱团发展“主心骨”。目前已组建成立6个联合党组织。

此外,共建片区村联合党组织还注重发挥联系各方的枢纽作用,建立“一月一会商、一季一调度”的联合工作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调度联建工作进展情况。今年以来,累积召开76场座谈会,到村走访调研193余次,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方面问题171个。

支部领办合作社,鼓起产业致富“钱袋子”

“没有成立合作社之前,原材料价格昂贵,销售渠道窄,一年销售额最多300万元。现在可不一样了,村党支部带着我们一起‘抱团取暖’,不仅成本下降,线上线下都能销售,年销售额翻了三倍多,达到1000万元!”坐落于建阳区黄坑镇三峡民族村的和家乐竹木家居用品有限公司负责人何水生乐呵呵地说。

据三峡民族村党支部书记杨进德介绍,该村毛竹资源丰富,现有毛竹林1.2万亩,是建阳区主要产竹区之一。村内毛竹加工企业虽多,但单个体量小、产业链偏短,如何统筹辖区竹木资源,延伸产业链,扩大生产规模,成了他反复思考的问题。

“我们坚持产业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作用就发挥到哪里。”杨进德说,村党支部积极探索“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聚焦“竹筷第一村”产业发展定位,牵头村内4家竹产业非公企业党支部成立“筷乐竹产业合作社”,有效整合各方资源,打造从毛竹种植到竹木深加工及废物利用产业链,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互联网”发展模式,建立“1688电商营销网络”,实现种、管、收、售一条龙服务,形成高效生产闭环,将生产要素配置最优化、效益最大化,降低流通成本,帮助企业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现在,我们村生产的竹筷、竹牙刷、竹吸管等竹制品已经遍布全国各地的线下线上商超平台。”杨进德自豪地告诉笔者,村里共创办了31家竹制品加工厂,每年创造产值2.2亿余元,解决900余名村民就业,带动村财增收12万元、村民增收3200万元。2020年,三峡民族村被评为省级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示范村。

培养就业技能,激发人才振兴“新动能”

“我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不仅掌握了一项谋生技能,年收入增长到12万元,还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家庭工作两头都能兼顾。”近日,在建阳区潭城街道考亭村,建盏拉坯师林银福正一边拉坯,一边笑着说。

考亭村原有不少待业村民,且大多数文化程度不高、缺乏再就业技能。如何整合现有资源,让待业村民拥有一技之长,拓宽就业渠道?在建阳区委组织部牵头下,考亭村党支部与建阳区城投集团党委签订共建协议,依托城投集团的旅游、文化产业、技能人才等资源,定期为村民免费提供建盏烧制、直播带货、导游、点茶表演等各类技能培训服务。同时,成立人力资源(劳务)公司,整合招聘信息,积极引荐培训后的村民到合适岗位就业。截至目前,考亭村共举办了9期技能培训班,培训村民约450名,已引荐360余人进城就业。

双方的牵手共建,不仅着眼于提升村民就业技能,还注重以人才振兴支撑乡村振兴。通过建立村企人才“双向联培”制度,参照选派干部的方式,推荐企业管理层人员到村担任发展顾问,助力联建村理思路、明方向、补短板,村干部则到企业挂职锻炼,开拓视野,提高经营管理能力。

打造利益共同体,奏响乡村文明“和谐曲”

日前,走进建阳区水吉镇玉瑶村,田埂上成片的玉米长势喜人,村民们正有条不紊地采摘成熟的玉米。

“不得不说,科技的力量就是强大,牛粪成了有机肥,不仅没有难闻的气味,还让庄稼收成更好了!”村民吴玉花一边收割玉米,一边竖起了大拇指。

原来,吉翔牧业建厂初期,对沼液水使用不当,致使村内时常散发臭气,也导致村民所种植的稻谷不长稻穗,严重影响收成,村民因此与吉翔牧业发生矛盾冲突。

为此,在玉瑶村牵头下,吉翔牧业成立了党支部,与玉瑶村党支部达成共建共识,由原党支部书记、支委到吉翔牧业交叉任职,以便深入了解情况,探讨化解矛盾方案。为有效解决问题,吉翔牧业党支部引进了福建农林大学、省农科院等专家团队,就沼液水使用不当问题探索出一个解决方案:实施“沼液水肥一体化”技术。说干就干,沼液肥处理利用中心、厌氧发酵设施体系、沼液肥施用设施等一批项目相继落地。

“这个技术能够将沼液水转化为肥料,变废为宝,从而打造‘沼肥返田’的农牧循环产业。”吉翔牧业负责人潘建东介绍,通过固液分离,半干牛粪成了天然有机肥;分离液发酵后产生的沼气作为生产生活供热能源;沼液则经过一系列加工后用于农田灌溉。“地种粮、粮结秆、秆喂牛、牛产粪、粪还田。”潘建东说,如此一来,牧场免费为村民提供沼液肥,用于灌溉村内水稻、青贮玉米、蔬菜等作物,村民种植的玉米则由牧场负责收购用于饲养奶牛。

“通过村企共建,打造利益共同体,能够有效化解村企矛盾,营造和谐乡风。”玉瑶村党支部书记暨培永如是说。

责任编辑:何菁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