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大学生在三明开展乡建乡创项目实训。
曾芝颖(左)在闽清县进行乡建乡创工作。
游客在永泰县同安镇“草木谷闽台茶文化艺术空间”游玩。
风景如画的村落、独具特色的文创、舒适惬意的民宿、地道可口的土特产……在福建的美丽乡村建设中,随处可见台胞台青忙碌的身影,他们跨海来闽投身乡建乡创,为大陆的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好政策引“凤”来
盛夏时节,骄阳似火,但扎根三明的台湾建筑师蔡幸爵依旧马不停蹄地奔忙于各村落之间,走村入户进行老房屋空间改造。“村子里有许多老人,我们希望通过适老化设计改造,让房屋更加宜居。”蔡幸爵说。
蔡幸爵是台湾民宿客栈协会副会长,有着25年乡村营造的经验,他之所以选择扎根福建乡村,离不开福建出台的一系列好政策。
2018年以来,为落实落细“31条措施”,福建省住建厅会同省台港澳办、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出台了《关于鼓励台湾建筑师来闽参与乡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闽台乡建乡创融合发展若干措施》《闽台乡建乡创合作管理规定》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在大陆率先建立以乡建乡创为主题的两岸合作机制,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台湾青年来闽参与乡村建设。其中,省级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支持100个乡建乡创合作项目。截至目前,已累计安排1.72亿元资金,支持了340多个项目;同时,各市、县也配套了补助资金,如泉州市出台促进泉台农业融合发展10条措施,对未列入省级补助名录的项目,累计安排200万元,扶持10个市级项目。闽清县每年安排1000万元支持5个合作项目、1个样板村创建,并提供3000平方米集中办公场所和50套配套免租住房支持台湾团队。
2019年,蔡幸爵带领团队来到三明市三元区列西街道小蕉村。“小蕉村周围有发现宋代至清代的民窑陶瓷残片,也是我们来到小蕉村的主要原因。”蔡幸爵介绍说,小蕉村是座千年古村,周边分布着宋、元、明、清的古窑址。入乡驻村后,蔡幸爵把乡建乡创的“台湾经验”运用到乡村建设中,助力当地产业发展。
“福建有许多乡村,资源禀赋各异,而且乡村文化底蕴深厚,再配套政府的各种扶持政策,为台湾乡建乡创业者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实现理想的舞台。”蔡幸爵说。
与蔡幸爵一样,在“31条措施”、福建“66条措施”等政策措施吸引下,许多台湾建筑设计师、文创设计师、乡村规划师跨海而来。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引进123支台湾建筑师(含文创)团队450多名台湾乡建乡创人才,在350多个村庄开展乡建乡创陪护式服务,覆盖全省80%以上县(市、区)。
温暖的“1+N”服务
走进福州三坊七巷郎官巷23号,进门便是一个宽敞的展厅,这里既是台湾乡建乡创团队来闽的服务窗口,也展示了台湾人才参与福建乡建乡创的丰硕成果。
2018年,受省住建厅委托,福建省青年建筑师协会(以下简称“福建青建协”)在福州三坊七巷设立了“海峡建筑师家园”,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台湾建筑师团队提供来闽登记、政策宣传、项目承接、申请补助等全程服务,成为许多台湾乡建乡创团队的“娘家人”。
正是在这一年,在福建青建协的推荐下,台湾建筑设计师曾芝颖来到闽清县,从打造“梅城印记”历史文化街区开始,一步步走上乡建乡创之路,闽清、永泰、泰宁、尤溪、仙游、永春等地的许多村庄都留下了她的足迹。在曾芝颖看来,台湾市场有限、人才饱和,“31条措施”等惠台利民政策为台湾青年来大陆圆梦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无独有偶。在福建青建协的鼓励、支持下,从2020年起,台湾淡水渔人码头设计师吴正隆也带领一群台湾年轻建筑师,在福建组建了一支两岸乡建乡创团队,为连江同心村、闽清坪街村、霞浦小马村、周宁虎岗村、福鼎周山村、罗源起步镇等村镇提供陪护式服务。
……
“其实,扎根乡村我们最担心的不是生活问题,而是项目在哪里、如何融入地方。”曾芝颖告诉记者,台湾团队与福建青建协都是“陪护者”,台湾团队陪护村庄成长,而福建青建协则陪护台湾团队成长,是台湾团队与地方政府沟通的“桥梁”。
近年来,为了支持更多台湾团队参与福建乡建乡创,福建从资金补助、构建服务体系等方面打出服务“组合拳”。全省形成了以“海峡建筑师家园”为核心的“1+N”服务网络,对各市、县、乡、村的两岸乡建乡创项目进行“政策辅导、项目信息、合作对接、落地跟踪、问题协调”的全链条服务。
“为了促进两岸乡建乡创团队的交流合作,我们会常态化组织沙龙论坛、设计竞赛、项目对接会、成果展览会等活动,邀请知名高校、规划设计单位、文化创意团队为台湾团队了解福建乡建乡创提供便利。”福建青建协秘书长刘炳辉说,“海峡建筑师家园”还在台北大稻埕设立了联络处,并且在闽清、永泰、三明、平潭等地设立服务网点,帮助台湾团队在福建落地生根、发展壮大。
携手共绘新图景
近段时间,作为两岸建筑师合作团队“随坪一里”的成员,“90后”台青邱彬平、沈佑优和大陆青年邓枝绿、陈瑜不顾酷热,在邵武市金坑乡重下村、和平镇和平村、大埠岗镇大埠岗村、卫闽镇外石村开展调研,了解村民需求、挖掘当地历史文化,打造邵武样板县项目。
随着两岸乡建乡创项目的增多,如何进一步提升项目落地成效和两岸团队服务质量,成为当前闽台乡建乡创工作的重点。
去年以来,省住建厅又出台了新举措,以村庄、集镇、县为载体,成片开展乡建乡创,省级财政每年再投入1亿多元,确定9个样板村、9个样板集镇和3个样板县开展示范点建设,着力打造一批提升型新时代农村社区,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今年2月,省住建厅印发《关于以闽台乡建乡创合作为抓手助力乡村振兴和两岸融合的指导意见》,明确从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完善乡村景观设施、探索闽台融合措施等七方面入手开展样板创建,以服务本地村民为中心,兼顾城乡融合,探索乡村振兴新路。
“目前,我省乡建乡创工作正在从量的积累向质的转变提升。通过打造乡建乡创精品工程,把乡建乡创引向新高度。”刘炳辉告诉记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的数量逐渐增加,今后将串点连线,让散落的“珍珠”形成辐射效果,发挥聚集效应。从早期的人居环境整治,拓展到村庄的文化挖掘、文创设计、产业培育,进而拓展到全面乡村振兴。
“以前我们一直深耕邵武市北部的村庄。今年开始,我们将打造邵武样板县项目,在县域范围内集中连片开展四个村庄的闽台乡建乡创服务工作。”邓枝绿说,样板村、样板集镇、样板县的建设都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系统深入,比如,在村民的居所内进行无障碍化的动线改造,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对村内老建筑进行活化改造,满足村民对议事、集体活动的空间需求;对村庄周边环境进行提升改造,建设公园、休闲步道、景观台等,满足村民对休闲生活的需求,让乡村更加宜居宜业。
“这种以村民为中心、兼顾城乡融合的新思路,大大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也让我们感受到福建乡建乡创的‘温度’。”虽然扎根福建乡村时间不长,但邱彬平与沈佑优都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台湾团队擅长总体创意、文创设计和社区营造,有驻村陪护式服务的经验,大陆团队在规范解读、施工图设计、资源对接等方面有优势。两岸携手合作可以发挥1+1>2的作用,共绘乡村发展的美好图景。”刘炳辉说。(王凤山 吴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