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政和:一根竹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23-08-23   作者:傅凯峰 刘建波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村舍外,蝉鸣声声;古村内,茂林修竹。

南平市政和县稠岭村,这个被竹林包围的山村,过去一度因贫困被称为“愁岭”,如今依靠丰富的林竹资源发展生态旅游,焕发出了勃勃生机。据统计,全村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万元。

近年来,南平市政和县聚力做深“一根竹”,推动竹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2022年全县实现竹产业产值62.55亿元、同比增长17.3%,产业税收达5500余万元。

如何做深“一根竹”?

政和县下足了功夫,从竹林经营开始,到竹产品加工,再到竹废弃物利用,形成了竹产业生态循环链。

竹林经营突出林业产品生态价值

全县推广应用低产低效竹林改造、毛竹生态高效可持续经营等生产培育技术,结合竹林单轨运输机建设等措施,不断提高林业产品生态附加值。在实践中,政和县逐渐形成了竹林可持续经营秘诀,即“山顶戴帽、林中增阔、林下留草”。通过全面实施可持续经营,竹林结构越来越合理,生态系统越来越稳定,林中的产品也越来越生态。尤其是竹笋,成为极佳有机生态产品,深受市场欢迎。

铁山镇高林村拥有竹林1.5万亩,通过可持续经营,在闽北名气越来越大,被游客称为“高林竹海”,张天虎山2022年被评为最美竹山。“我们成立了高林村经济合作社,就是要把村民集合起来,把竹产业做大做强。”高林村党支部书记刘守安介绍,由合作社统一对外销售笋竹,稳定了销售渠道,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

目前,全县累计建设丰产毛竹林28万多亩、竹林丰产示范片6片,建设竹山机耕道2700余公里,配备竹林单轨运输机1条,在铁山、岭腰两个乡镇筹建毛竹专业采伐队,有效提升竹山可持续经营能力。

竹产品加工迈向智能化高科技

政和县精准运用竹产业一二三产融合资金,加大企业补助力度,助力企业生产线智能化改造升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2016年以来,累计补助竹加工龙头企业30余家,补助金额5000余万元。

瑞祥公司在一二三产融合资金补助支持下获得补助138万元,设备数控化智能化不断改造升级,成为南平首家5G数字化链条竹加工厂。九竹公司自2018年成立以来,已经两次享受一二三产融合资金补助100多万元,公司产品科技含量越来越高,覆盖面越来越广。公司的抖音销售成为大学生回乡创业的很好平台,九竹公司产品在抖音销量最高的一个号月收入近1000万元。

竹产品出口迈向文化高附加值

政和竹产品体现了中华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尤其在碳中和与碳达峰背景下,以竹代木、以竹代塑产品融合五千年中华文化元素,迎来海外风口。

旺德福竹材科技有限公司老板曾是一位海员,当他发现了竹产业的优势,就毅然回到政和办起了竹产品加工厂,产品低碳环保又具有文化特色,深受海外客户欢迎。在新冠疫情期间,工厂订单不仅没有受到冲击,反而更加火爆。现在,旺德福年销售额3000多万元。

目前,政和县有竹具工艺加工企业22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竹企业46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6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一个、各项专利601项。为扩大国际影响力,政和县成功举办六届“政和杯”国际竹产品设计大赛,收到国内外优秀作品1.2万多件。竹产品囊括了茶具、餐具、家具、灯具、竹炭、竹工艺品、竹空间等七大系列3600多个品种,销售网络遍及全国,并远销欧美、东南亚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

如此庞大的加工企业必将产生大量的竹头竹尾竹粉等下脚料,怎么办?

变废为宝,下脚料循环利用成为政和县的点睛之笔。卓越工贸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粗加工为主的企业,除了提供竹条、竹板等初级产品,还回收周围竹加工厂家的下脚料。公司每天可处理下脚料80多吨,用来制作竹碳、竹签、香料等。制竹碳过程中产生的一氧化碳等尾气再返回锅炉用作燃料,完成了政和县竹加工生态循环链的最后一环节。

政和县竹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县城不到20万人,涉及竹产业的从业人员超过8万人,竹产业已成为政和百姓发家致富的法宝。如今,政和县规划建设的1100多亩竹产业园已蓄势待发。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