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连江定海湾,无人机高空俯瞰,一幅耕海牧渔新图景尽收眼底——
一座座“钢铁岛屿”屹立海中,重构海洋牧场格局;一台台科技感十足的养殖装备,延展蓝色经济边界;一条条金鳞密布的大黄鱼,在大海中欢腾跳跃……
这片海域,是福建省发展深海养殖装备和智慧渔业的创新策源地;这些海上巨无霸,是连江县着眼全国科技创新发展布局,建设现代海洋牧场的最佳见证者。
一跬一步一新天。25年间,连江将科技“关键变量”转化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实现养殖区域从200米的近岸向3公里的外海拓展。第一代的木头渔排、第二代的塑胶渔排、第三代的重力式深水大网箱、第四代的深远海养殖平台顺利完成迭代升级,养出的鱼类品质和口感接近野生,售价和产值跟着水涨船高。
“20世纪90年代,连江渔民在木头渔排上进行传统网箱养殖。当时,渔业养殖主要还是看天吃饭,养鱼凭经验和体力。进入新世纪,更环保的塑胶渔排诞生,深水抗风浪网箱取代传统网箱,产量和产值直线上升。”在连江县海渔局二级主任科员林颖辉的讲述中,连江依海而生、向海图强的路径逐渐清晰。
《吕氏春秋》有言:“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一道必答题。对于全国海洋大县连江而言,解题思路很明确——用好独有的温度、深度、纬度优势,借助科技力量,树立“链”式思维,充分发挥“一条鱼”的价值。
“借助科技之力,从近海往深海发展,先进的养殖装备解决了海上劳动力短缺、海洋垃圾污染问题,还能提升海洋一二三产融合水平,可谓一鱼多吃、一箭多雕。”林颖辉说,一方面,随着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传统网箱养殖结构单一、抗风浪能力差,养殖区集中在近海,加之近海养殖接近饱和,生态污染弊端显现,打造“蓝色粮仓”势必要向深海延伸;另一方面,只有向科技要动能,推动海洋渔业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升级,才能提高产品附加值,优化产业结构,跟上市场需求。
2018年开始,连江在全国率先开展深远海养殖,“百台万吨”深远海养殖工程如平地惊雷,全面激活高质量发展蓝色动能。连江海域先后投放了“振渔1号”“闽投1号”“定海湾”系列等11台深远海养殖平台,以及虾皮海上加工船,推动大黄鱼、鲍鱼、真鲷鱼、虾皮等海水养殖、加工从内湾走向深蓝,价值倍增。以大黄鱼为例,深远海养殖平台单位产量是传统养殖方式的5倍、单位产值是传统养殖方式的10倍。
实现藏粮于海,让技术释放更多乘数效应,水产种业“连江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连江县海渔局工程师王为刚说,连江除了大力发展传统的鲍鱼、牡蛎、花蛤、缢蛏、海带、紫菜等“四贝两藻”外,还相继开展了大黄鱼、石斑鱼、海胆、海参、对虾、青蟹等数十种经济水产养殖,形成“海养贝藻鱼、陆养虾鳗蟹”特色水产养殖业,实现产量和产值双丰收。
2022年,连江渔业产值超过300亿元,稳居全国县级首位。事实证明,借力科技创新,以工业化思维打造海上粮仓——连江,顺应了潮水的方向。
“连江有着3112平方公里海域和238公里海岸线,在全国深远海养殖、全国远洋渔业、两岸融合发展方面优势凸显,全国第三个国家远洋渔业基地也布局在此。”提及落户连江的原因,中量智汇(福州)航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楠说,“连江是一块肥沃的海洋产业创新发展试验田。”
如今,连江县已从“汗水渔业”迈入“智慧渔业”,看天吃饭变科技兴海、千帆竞发变万物开源,“海上福州”桥头堡全力乘风破浪、扬帆远航。(林文婧 黎伦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