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到1之变
——莆田市涵江区乡村振兴见闻
2024-08-27   作者:李闽 林亦霞   来源:福建日报

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各地持续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强化农村居住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打下发展生态经济的基础。日前,记者在莆田市涵江区采访时发现,当地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趋势显露,绿色发展动能渐渐壮大,绿色转型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这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是解决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也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涵江农村发生的变化,正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迈向全面绿色转型的一个缩影。

7月29日,黄昏。莆田市涵江区白塘湖畔,洋尾古村落。

白塘秋月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白塘湖以此闻名。

村民李白经营的湖涧茶舍,临湖而建,店里顾客悠闲而坐。落地玻璃窗外,湖面如镜,倒映着蓝天白云和老屋垂柳。对岸,红砖老屋比肩相邻,屋顶高低错落有致。远处,暮霭沉沉,群峦起伏。

他缓缓道:“我们卖的是风景。”

生态产业化:风景作要素,村中当老板

李白看中的,是白塘湖的风景,还有屋旁的村落地标——古色古香的佥判第坊。

洋尾村最早形成于唐代,李氏族人长年聚居于此,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于2003年1月被评为“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佥判第坊为砖木仿楼阁式结构,建于南宋,明朝重修,曾经一度严重倾斜,近年已修旧如旧。

这些景观,在许多人看来,只是风景和历史古迹。然而,换个视角,把它们与资金、人、土地、技术等结合起来,就凝聚成新的业态——生态和文化正是闪闪发亮的生产要素。

开业之初正值疫情,人们大多宅家。有位素不相识的“网红”来店里,将湖光山色中的民居风情拍照上传网络,迅速把茶舍带火。就这样,李白还没来得及推销,客人们就慕名而来。山、水、家一体的静谧风光,留住了乡愁,挽住了回头客。

湖涧茶舍一夜暴红。此时恰逢莆田市发展木兰溪旅游,来洋尾村观光的游客多了起来。示范效应叠加流量引入,2021年以来,洋尾村从0到1,从无到有,村民们先后开设了4家茶室、4家餐饮店,目前村里正在装修1个直播基地,招商1个民宿点。

把风光景致与历史文化作为生产要素投入经营活动的,不只洋尾村。

就在附近,中国传统村落双福村水道密布,自古以来沿岸种植荔枝,流水潺潺,层林叠翠。这里有树龄700年以上的古荔树,还有成片的稻田。

欢喜稻田咖啡馆就位于田边。7月31日傍晚,记者站在咖啡馆二楼眺望,只见落日雄浑,近处是一望无际的稻田,远处是逶迤连绵的九华山。

咖啡馆老板名叫方建,本地人,年近不惑,曾从事人力资源与文旅、文创等工作,其文创公司就租在双福村。去年5月,他路过这片稻田,被壮美的风景所震撼,便与双福村党支部书记郭玲玲商量,打算租用田边一栋旧屋,建个咖啡馆,主“卖”稻田风景。

“长期从事人力资源工作,我深知白领工作压力之大,他们需要‘治愈’的风景。”他说。

郭玲玲听后十分支持,申请了补助资金,按照村里传统建筑风格,将屋子加固修缮后租给方建。双方签订协议,在收益不低于房租的前提下,村里以旧屋入股,按1/4的比例分享红利。方建还向村民支付了田租,流转来5亩稻田。村民收到了田租,还获得种植稻谷的收入。很快,咖啡馆添置设备、装修房屋,于4月初开业。

风景随季而变,是灵动珍贵的生产要素。

“共有三季风景,春季早稻、夏季中稻、冬季油菜花。我们搭起了天梯观景台、晒秋阳台、秋千和花船等设施,供游客打卡拍照。”方建道,“他们既是消费者,又是传播者,把照片发到朋友圈后,引来更多流量。”

五六月间,稻田一片金黄,每天打卡者逾600人次。“开业4个月,就已收回起始投资。”方建说。

自2020年起,双福村村民和外来市民纷纷做起了生态的生意,至今已开设12家店。2024年,该村获评我省金牌旅游村。

据郭玲玲介绍,去年村集体收入达到50万元,来源于农地流转、厂房出租、集体闲置房屋租赁、游船等业态。这为村里未来建设和发展增添了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生态产业化,在涵江农村渐成风尚。

产业生态化:“兴农人”助阵,精品来压轴

农业风险大,不好赚钱,这是业内人常说的话。而且,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还会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绝非可持续发展之道。

涵江区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破解传统农业之困,想方设法引来各路“兴农人”。的确,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振兴,产业振兴离不开人才振兴。

2019年,涵江区乡村振兴办主任肖爱国听说:“有一个叫严生仁的,在仙游做现代生态农业,做得不错。”当天,他就赶往仙游参观。

严生仁先后在超大集团、福建利农工作了14年。2017年起,他自主创业,与福州优野公司合资成立兴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田”),打造生态农业。

在严生仁的农场,肖爱国看到,蔬菜种植整齐划一,工人采摘计件计量,不由得大为感叹:“农业还能这么搞!”他陪着严生仁跑遍了涵江农村,在白沙镇找到了心仪的农田。

同年,肖爱国发现,在涵江区高新技术工业园区中,信田农业科技公司(以下简称“信田”)是做现代农业的,便主动找到公司老板林叶熊,帮助对接项目。

就这样,严生仁在白沙镇广山村,林叶熊在新县镇张洋村、江口镇大东村扎下了根。

生态农业怎么搞?严生仁有丰富的经验,这就是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次,省里一位专家来参观,问:“你们种韭菜,有没有韭蛆?”

他答道:“没有。韭蛆是一种昆虫的幼虫。种植之前,我们把地里卫生处理干净,不会引来成虫,自然就没有幼虫,不需要为此施农药。”

在广山村,严生仁通过了省级娃娃菜标准化种植项目的验收,申请获得了无公害标识,以生产安全卫生健康的食品为企业目标。

他深知,现代农业不仅是一个产业链,也是一个系统,兴田只是其中一环。“传统农户生产的农产品,拉到市场去卖,物流费用高,售价低。我们做的是生态产品,进入商超销售,价格会高一些,还不愁产品卖不出去。每天凌晨,冷藏车去沃尔玛、麦德龙配完货后,回头从我们这边拉菜去总仓,这是一个闭环。”

2019年以来,严生仁在广山村共投入1000多万元,发展生态农业。这给村里留守妇女带来了就业机会。

广山村共有村民1810人,其中留守人员528人,主要是中老年人。女的到兴田基地干活,平均一天收入百来元,一年赚两三万元。一位在基地摘菜的村民,在孩子买房时,一下子掏出二三十万元积蓄帮助。

再看林叶熊的现代农业,从0到1,就像一块块拼图,在数字化的助力下,正渐渐合成完整的画面。

信田是省级物联网农业示范基地,其依托物联网技术,通过后台数据对农作物实时监测,科学预警、监管种植过程中水、肥、药的投用等,有效提升农业信息化管理水平,实现农业生产智慧化、可视化、精准化。“用物联网采集数据,测出生产过程中需要什么,就添加什么,精准生产,减少农药和肥料使用,节约成本,是很好的辅助工具。”他说。

在现代化技术的加持下,林叶熊发展精品农业。

今年,信田农业基地引进省农科院研发的低升糖杂交水稻品种——“清优308”,示范种植了130亩。这种大米可以辅助稳定血糖水平,有利于预防2型糖尿病。今年夏收,每亩增收400元。

经历了市场锤炼,林叶熊大胆提出五年计划:以500亩示范农田作为中试基地,试种更多优质品种,产业化后开拓市场,再回头与农户绑定,“我们会从1开始,探索崭新的商业模式”。

基础设施提升:市场之盲区,政府之有为

产业发展,由市场决定。但人们往往忽略了一点:市场不是万能的,产业发展环境和条件的形成,常常超出了市场的能力范围。

以生态环境为例,它是公共产品,效益可以共享,它同时还是许多产业发展的前提,但治理生态环境需要大量投资,这是市场无形之手难以触及的地方。这事,主要靠政府去牵头做。

白塘湖位于木兰溪下游出海口。以往,洋尾村等地的村民常年在湖中养殖河蚌等水产,在湖畔养殖畜禽,污水直排入湖,水体浊臭,水葫芦成片生长。台风暴雨来时,湖水漫上湖岸,淹没周边村庄和农田。村民受不了,四处投诉。

2017年下半年起,莆田市实施木兰溪流域水质提升攻坚行动,涵江区铁腕治水,发动“清水蓝天”行动。等待白塘镇的是一场艰巨的攻坚战。

镇里逐一排查污染源,摸清底数,挂图作战。每天早上7点,全镇干部下村入户,村两委召开例会。前一天改了什么,当天要做什么,逐一盘点。“光进行河道垃圾清理,就花了4个月,我们一个个晒得简直……”涵江区城市绿心开发建设服务中心副主任、洋尾村包村领导陈瑾摇头道。

既要堵,又要疏。给村民一个过渡期,尽快出售水产和家禽,不再养殖;为生活污水找出路,每家每户建设三格化粪池,在公共区域建污水收集管网,连接到村中小型污水处理站……

经过近两年的治理,涵江区前后投入约3000万元,白塘湖主湖面积从385亩扩至580亩,湖水重归清澈。

农村还存在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问题。基础设施同属公共产品,投资金额大,回报时间长。纯公益的事业,若靠市场机制作用,少有人投,难以发展。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政府补充市场机制之不足,承担起牵头建设的责任。

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20年至今,涵江区从179个村中选择15个,布点乡村振兴试点村,每村补助200万元/年,共4年,每村累计800万元;每年评出实绩突出村1个,奖励400万元。

以洋尾村为例。2020年以来,白塘镇集中资金与资源,每年总计400万元左右,在该村实施古村落保护、乡村振兴、幸福家园等项目,建设村道、停车场、污水管网,实施绿化,修缮古宅、祠堂和码头。与此同时,涵江区在此打造滨湖步行道和景观带。

以往,洋尾村牌坊之间的几条小路被村民侵占,用于养殖、堆积杂物,成为断头路,蛇虫出没,无人敢走。“2022年初,我们打通了断头路,还申请了资金,铺设青石板路面,修缮路边老屋。”陈瑾说。

而在双福村,遵循“水上游、陆上观、田里玩”的乡村旅游发展思路,该村2020年以来累计实施项目56个(其中“机关+农村”结对共建帮扶项目13个),累计投资3100余万元,建设完成永福游泳场、幸福堂、如意亭等项目,打造集旅游、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美丽休闲乡村。

经过多年建设,这些地方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7月29日,黄昏。白塘湖畔。

陈瑾说:“路通了,环境干净了。现在,周边群众真的都有想法了,一个接一个提出来,要去改造,要去装修,要做什么业态。”

落日熔金,古荔垂柳、红砖老宅与前来打卡的游客在余晖中融为一体。

这和美景致的背后,是看不见的大量投入,是新起点上的从1到N。

责任编辑:曾亦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