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携手,古村落焕新颜——罗源县起步镇桂林村乡建乡创纪事
2024-11-08   作者:庄严 刘舒婷 刘其燚   来源:福建日报

11.jpg

改造后的七彩营地成为村民开展文化活动的公共空间。

“现在住在家里既方便又安全,幸福感满满!”近日,在罗源县起步镇桂林村,71岁的叶伟家中进行了适老化改造。“坐便器旁为老人配置上翻扶手,同时配置了洗澡椅,老人以坐姿洗澡舒适且安全,两边扶手帮助老人家更容易站立起身,在不使用时,可折叠不占空间。”叶伟对家中新添设施非常开心。

金秋时节,记者走进桂林村,蜿蜒村道干净整洁,幢幢民房错落有致,让人心旷神怡。近年来,在乡村振兴的推动下,村容村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都得益于2021年3月福建省制定出台《关于深化闽台乡建乡创融合发展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开始推广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模式,越来越多台湾优秀团队跨海而来,投身梦想的大舞台。2023年,起步集镇荣获第二届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奖“乡建类金奖”。去年以来,起步镇闽台乡建乡创进入了“2.0”升级版本——“样板集镇+样板村+周边村带动连片文旅发展”,桂林村就是其中之一。

群众参与,种好乡建“试验田”

“在政府帮助下,对老房子的外观进行了修缮改造,就像为一幢幢农房穿上风格统一的新衣裳,好看极了。”桂林村村民说起村里人居环境提升特别满意。

“守护好村庄的根本并不只是留住‘壳’,而是要让村民愿意继续住下来。”台胞、福州念念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佳凌说,在推进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村建设过程中,团队把重点聚焦在“人”的身上。所以,乡建乡创项目落地桂林村以来,无论是实施旧房改造,还是推动产业转型,都把群众参与、群众受益摆在突出位置。前期台湾设计团队与起步镇、桂林村干部配合,通过走街串巷和座谈会,征集、吸纳居民意见,梳理成最终实施的35个项目。

“父亲常年独自生活在老宅,不愿意搬离,老宅布局不合理,还有上下台阶,出入也不方便,我们很不放心。”叶伟的儿子趁着村里开展闽台乡建乡创项目,在一次村民代表大会上提出了意见。“我们样板项目其中就有适老化、宜居化、民宿化三类农房改造内容,你的提议适合桂林村当前独居老人的状况,一定会将其列入改造计划中。”王佳凌积极回应道。

桂林村居住着60岁以上老人400余人,占常住人口一半以上。“适老化改造并非‘一刀切’的标准化流程,而是结合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家庭实际居住环境、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等,制定具体改造方案后开展实施。”王佳凌说。设计团队经过实地走访了解到,上叶厝125号是一栋百年老宅,产权属于多户人家,叶伟老先生居住的是其中一间厢房。老宅门槛很高,不利于老人行动。在不破坏老宅整体的前提下,设计师在老宅的侧门设置了适老化斜坡和扶手,便于老人出入。同时,针对老宅内部存在卫生间空间拥挤的问题,调整了卫生间大小布局,增加了马桶、扶手、防滑砖等,对厨房和餐厅也重新分区布局,增加了收储空间,在老人卧室也增加了起夜灯、扶手、紧急报警器等装置。

“几个月来,村庄的样貌大变样,我都快不认识了!”桂林村村民肖朝香笑着说,闽台乡建乡创让村里变得更漂亮、更宜居,吸引八方来客。

在开展古镇改造中,台湾团队还着力在公共空间上做文章。位于桂林村党群服务中心对面的小广场,过去被用作晒谷场和篮球场,经过台湾团队的设计改造,保留了小广场的健身功能,同时在旁边设置了文化长廊,讲述村里的历史文化,让村民和游客了解桂林村的历史风情,沿着湖井溪,还设置了休憩长廊,让村民晚上观赏“湖井映月”的景色,看露天电影,日子过得很惬意。

寻根启智,唤醒历史文化魂

桂林村历史人文厚重,千百年来,20多个姓氏和睦相处,情同手足,尊贤惜才,蔚然成风。“桂林十八长衫”的故事被传为佳话,他们是村里18位远近闻名的能人志士,有的是文秀才、武秀才,回乡办学,扫除文盲;有的是医术精湛的中医师、西医师,著说义诊,造福桑梓;有的是实业家、社会活动家,实业救国,热心公益……得益于良好的教育基础,桂林村人才不断涌现。

“在调查整理桂林村历史文化资料的过程中,我们惊喜地发现,早在1997年,桂林村就有村老人会组织14位村贤达编撰了《桂林村史资料》,全书164页,包含38篇资料文章,记录了自民国时期以来桂林村人才济济、文风蔚然的景象。”王佳凌说,目前他们还计划筹备《桂林村史资料(第二辑)》的编撰工作。

随着城市化发展,年轻一辈对村情村史了解甚少,前人精心编撰的村史资料在岁月中蒙尘。台湾团队认为抢救村庄文化迫在眉睫。为此,台湾团队精心梳理搜集来的文化资料、老报纸、老物件等,研究成果在村部广场以文化走廊的形式展示呈现。同时,他们还推出桂林村文化Logo,并筹建村史文化展示馆。

但如何以一种更贴近村民的方式传播村庄文化?桂林村想出了一个新点子——推出“桂林家书”系列短视频。短视频由桂林村老支书陈宁、驻村服务的福州市引进生夏溢、台湾团队老师王佳凌作为主要讲述人,以桂林文化拾遗、风流人物、村景探秘为主题,向本村在外的村民宣传村庄文化,将连续推出11期节目,让这些珍贵的文化印记串珠成链,流传下去。

“我在福州工作生活,看到这个中秋家书视频,让我感受到了来自家乡的问候,很暖心,我也为自己的家乡感到自豪!”第一期中秋家书视频一经发出,就收到了村民的广泛点赞。“系列视频除了发布到网络平台外,每一个视频还以二维码的形式出现在桂林村的各个文化角落,让每一位来到村里的人能通过手机扫码,沉浸式体验桂林村文化的魅力。”夏溢说。

搭建平台,赋能乡村产业兴

为更好地完成项目,台湾团队还吸纳返乡青年作为新成员,开展文案设计、现场沟通协调等工作,沈阳鑫就是其中一位。“台湾团队把乡村营造的经验和理念带到我们大陆,而我恰好是学设计的,就想利用文创来提升我们乡村的知名度。”沈阳鑫说。

今年80岁的彭水淋老人是村里远近闻名的“园艺大师”,他有事没事就打理自己家门前的“小花园”,家门口的绿植被他精心修剪成“狮子”和“爱心”的形状,引得人们赞叹。“我们通过几次拜访老人之后,受益颇多,他给了我们很多村里绿化的建议。”王佳凌欣喜地说,他们还聘请彭老先生当他们设计团队的“园艺师”,帮助村里绿化修剪,通过搭建群众参与的平台,让村民共同为村庄建设出一份力。

像彭水淋一样,参与到乡建乡创平台中的群众,在桂林村不胜枚举。“桂树成林”,桂林村的名字由此而生,乡建乡创团队在桂林村种植了许多桂花树,不少村民也参与其中,自发为村庄种植桂树,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让乡建乡创的成果像桂花的香气一样,在村里弥漫散发。

位于桂林村的七彩营地,是此次台湾乡建乡创团队最大范围的改造。营地由3座房屋组成,这里融入了闽台文化创意,通过改造装修布置,完善设施,打造成集餐饮、展示、住宿、露营、研学、亲子活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公共空间。

一座座老建筑的活化利用,彰显出闽台乡建乡创为桂林村带来的改变。七彩营地作为两岸乡建乡创的成果之一,已经成为该村开展文化活动,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

责任编辑:明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