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做法
1.科技下沉,构建智慧生产体系
黄献光团队联合多家科研机构,打造“科技特派员+合作社+农户”服务模式,推广水稻无人耕作、物联网环境监测、车联网管理等数字化技术,建立智慧稻渔系统,实现生产全程可视化、管理标准化,人力成本降低20%—30%。
2.生态种养,推动农业绿色转型
研发“太阳能驱虫灯+稻渔共生”模式,减少农药化肥用量30%-40%,稻花鱼成活率超90%。引入优质稻种“福香占”与“福瑞鲤2号”,集成智能装备应用,亩均节本增效900元。同步推行“四统一”(品种、技术、品牌、销售)标准化管理,协助合作社获绿色食品及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提升品牌竞争力。
3.联农带农,激活产业内生动力
设计“保底收益+二次分红”利益共享机制,引导562户农民以土地、劳力入股,带动45户脱贫。推动技术跨区域输出,组建科技特派员服务团,赴福建南平、三明和江西资溪等地推广智慧稻渔模式,形成“一地创新—跨域共享”协作网络。
二、取得成效
1.经济效益跨越式增长
数字化技术助力稻渔亩均收益达5570元,超全省平均水平23%。2021-2024年合作社销售额年均增长33%,2024年突破543万元,获全国优质渔米金奖,CCTV-17专题报道经验。
2.生态与品牌双提升
农药化肥用量大幅下降,稻田生态持续优化。“稻渔共生”实现“一田双收”,稻米品质与渔业产值同步提升,绿色食品认证覆盖率达100%,“稻花鱼米”品牌溢价显著。
3.辐射带动效应显著
农户年均增收超20%,带动县域8个行政村发展稻渔种养超1000亩。跨区域协作形成“闽赣稻渔产业联盟”雏形,技术辐射江西资溪、福州罗源等地,促进省际资源共享与产业协同。
三、经验启示
1.数字技术是产业振兴核心引擎
智慧农业系统与物联网技术破解传统农业效率低、生态压力大等痛点,为山区农业现代化提供可复制路径。
2.利益联结机制激发内生动力
“合作社+专家+农户”模式通过风险共担、红利共享,调动农民积极性;保底分红与跨域协作确保技术普惠,为可持续振兴提供制度保障。
3.开放协同强化区域发展联动
打破地域壁垒,推动技术跨域扩散与城乡资源互通。政府需完善“五级农技机构+科技特派员”服务体系,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能。
光泽县以数字技术撬动稻渔全产业链升级,形成“科技筑基—县域共生—跨区联动—城乡互哺—生态增值”的振兴模式,为山区县农业高质量发展树立“光泽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