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润稻野 创新促振兴——福建省农科院生物所陈建民团队服务产业振兴的实践与启示
2025-04-10   来源:“农业专家八闽行”典型案例

一、主要做法

1.全链技术集成,打造优质稻品牌

依托省级科技特派员项目,以武夷山脉生态稻田为核心,推广福建省农科院育成的“福香占”“野香优669”等10个优质水稻新品种,实施“三控”绿色栽培技术(统一品种、育秧、机插及统防统治),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联合企业建立万亩订单基地,创建“武夷山水”“稻香云顶”品牌,推动种产销一体化。

2.轻简化制种,破解劳力难题

针对传统制种劳动密集、效率低的问题,在闽西北多地示范母本直播、机插秧等轻简化技术。通过机械化推广,全省杂交水稻制种综合机械化率达70%,劳动效率提升10倍,亩均节支增收200元。

3.烤烟房改造,创新烘干技术

在泰宁县朱口村,改造密集式烤烟房1200余座,加装网架及防虫设施,利用热风循环系统烘干种子。每公斤成本降至0.15元,年烘干能力覆盖4万亩制种需求,破解阴雨天晾晒难题。

4.下沉服务,辐射基层

全年下乡12次,覆盖5县市,对接3家企业,开展培训20余场,受益超千人次。牵头组建2支专家团队,集成推广制种、食用菌等技术,带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

微信图片_20250403111226 -1.jpg

二、取得成效

1.经济效益倍增

推广优质稻2万亩,助农增收16万元;制种机械化覆盖15万亩,节本增收超260万元;烤烟房改造技术惠及90%泰宁制种户,烘干成本降低60%。

2.产业提质升级

创建优质稻品牌2个,企业订单规模破万亩;制种机械化率达70%,泰宁4万亩基地种子合格率提升至98%。

3.科技惠农广覆盖

直接服务农户5户,辐射500余户;培养技术骨干50人;南安示范场成区域技术辐射中心。

微信图片_20250403111242 -1.jpg

三、经验启示

1.需求导向,精准破题

以企业和农户痛点切入,聚焦机械化、烘干等瓶颈,以技术创新实现“科研落地、惠农增效”。

2.政研企农协同发力

整合政府支持、科研院所技术、企业市场资源,构建“研发—示范—产业”闭环,推动成果高效转化。

3.因地制宜盘活资源

创新改造烤烟房,以低成本改造实现高效益,为同类地区提供可复制经验。

4.品牌驱动全链增值

通过品牌建设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实现农民、企业、产业多方共赢。

微信图片_20250403111305 -1.jpg

陈建民以科技特派员身份扎根田间,用创新技术破解产业难题,以实效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为农业科技服务树立了“福建标杆”。

责任编辑:徐辰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