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土地新生:破解土壤退化与肥料增效的双重密码——福建省农科院资环所李清华团队以创新实践助力乡村振兴
2025-04-11   来源:“农业专家八闽行”典型案例

一、主要做法

1.组建科技特派团,靶向破解产业痛点

以“揭榜挂帅”机制为抓手,组建16人科技特派团,精准对接福州市蔬菜产业链、漳州诏安水产养殖加工等产业需求。团队深度参与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完成36个县市1161个土壤剖面调研,系统梳理耕地质量退化、秸秆利用低效等核心问题。通过政—科—企协同创新,联合漳州三本肥料等企业,研发绿色新型肥料、滨海盐碱地改良技术,形成“调研—研发—转化”一体化服务链。

2.创新服务模式,加速技术落地转化

首创“十步工作法”服务机制,构建“年初规划—季度督导—年终评估”闭环管理体系。在闽侯县林柄村打造“科技村落”示范点,集成展示绿肥套种、秸秆循环利用等8项技术,全年开展10场“田间课堂”培训,覆盖农民690人次,实现“技术讲解+实操指导”无缝衔接。

3.突破关键技术,夯实绿色发展根基

针对产业共性难题,团队攻克有机肥发酵升温慢、农膜降解难等11项技术瓶颈,选育“闽紫”系列绿肥品种,研发“果茶园绿肥周年套作技术”并入选2024年国家主推技术。联合闽台绿色肥料研发中心,推动可降解农膜、紫云英种肥两用等成果产业化,形成技术领先的“福建方案”。

1、李清华三普现场讲解 -1.jpg

二、取得成效

1.技术推广辐射全省,降本增效成果显著

绿肥套种技术推广面积超3万亩,示范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20%,化肥用量减少15%,武夷山核心区农民增收超10%。光泽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示范片实现餐厨垃圾利用率90%,为“无废城市”建设提供范例。

2.产业与生态双赢,创新实践获广泛认可

“福建配方”技术应用中低产田增产30%,相关案例获《福建新闻联播》专题报道。盐碱地改良技术使漳州2000亩滩涂蜕变为高产农田,案例《从盐碱地到绿色农场》引发社会热议,生态修复与经济效益同步提升。

3.模式引领全国,社会影响力持续扩大

团队经验被《八闽快讯》《福建日报》等主流媒体专题报道,服务模式列为全省典范,在6个地市复制推广。累计获省部级科技奖励3项,为全国土壤保育提供可复制样板。

2、领先的福建方案 -.jpg

三、经验启示

1.以需求定方向,推动精准创新

聚焦产业链关键痛点(如酸化土壤治理、废弃物利用),通过“揭榜挂帅”机制精准匹配技术需求,确保科研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

2.协同聚合力,打通转化堵点

构建政科企协同平台,整合政策、科研、市场资源,打造“研发—中试—推广”全链条服务体系,缩短技术落地周期。

3.长效促共赢,激活内生动力

建立“示范基地+常态化培训”机制,通过绿肥套种、盐碱地改良等技术,实现耕地质量提升、农民增收、生态改善三重目标,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

3、绿肥生态修复 -.png

李清华团队以技术创新驱动农业绿色转型,形成耕地保育的“福建经验”,为全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责任编辑:徐辰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