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下沉护航落叶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福建省农科院果树所姜翠翠团队服务产业振兴的实践与启示
2025-04-11   来源:“农业专家八闽行”典型案例

一、主要做法

精准定位服务区域,构建多层次辐射网络:姜翠翠团队以建宁县为核心,辐射建瓯、古田等市县,重点服务福安市(葡萄)、寿宁县(茶叶)、建阳区(猕猴桃)3个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及8个“一村一品”示范村、12家新型经营主体和10家省市龙头企业,形成“核心县—辐射区—示范点”的多层级服务框架。

强化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团队自主研发并推广落叶果树新品种13个(5个具自主产权)、新技术15项(6项具自主产权),其中山地梨简化棚架栽培、阳光玫瑰葡萄“三期成熟”调控等4项技术入选福建省2024年农业主推技术。联合企业申报科技项目6项,成功立项3项,获经费60万元;制定省级地方标准2项,推动技术规范化应用。

深化产学研融合,赋能产业发展:建立1个院级核心示范基地及2个新增示范基地,通过“示范基地+企业+农户”模式,解决县域技术难题2项、企业技术难题13项。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2场,覆盖1398人次;培养市县级乡土人才8人,提升基层技术支撑能力。

拓展宣传与共建渠道:依托主流媒体发布报道23篇(国家级2篇、省级7篇),扩大科技服务影响力;牵头共建并通过验收科技村落2个及培育共建3个,打造“科技+产业”融合示范样板。

微信图片_20250403111011 -1.jpg

二、取得成效

经济效益提升:团队成果转化金额达503.82万元,其中“晚黄金油棕”单一品种转化收益300万元,带动企业增效、农民增收。服务区域内落叶果树种植面积保持稳定,葡萄、猕猴桃等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5%—20%。

应用成效突出:推广的新品种、新技术使果园亩产平均提高10%,优质果率提升5%;企业技术难题破解后,生产效率提高15%,成本降低10%。

品牌与影响力增强:通过媒体宣传和示范村建设,培育出福安葡萄、建阳猕猴桃等区域特色品牌,辐射带动周边产区标准化发展。团队服务案例获国家级媒体专题报道,形成可复制的科技助农模式。

微信图片_20250403111030 -1.jpg

三、经验启示

科技下沉需精准对接产业需求:以问题为导向,聚焦县域和企业技术痛点,通过“靶向攻关+示范推广”实现技术落地。例如,针对山地梨栽培难题研发简化棚架技术,显著降低劳动强度,提高产出效率。

多方协同是成果转化的关键: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农户的协同合作,能加速技术应用与产业链升级。团队通过联合申报项目、共建示范基地,打通了“实验室到田间”的最后一公里。

人才培育夯实可持续发展基础:注重乡土人才培养,提升基层“造血”能力。通过培训、现场会等形式,将技术骨干“留下来”,确保科技服务长效化。

宣传与共建扩大辐射效应:利用媒体传播典型案例,增强社会认同;科技村落建设以点带面,形成“科技引领—产业升级—乡村振兴”的良性循环。

微信图片_20250403111043 -1.jpg

姜翠翠团队以科技下沉为核心,通过技术创新、模式优化和资源整合,为落叶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其经验表明,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也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范本。

责任编辑:徐辰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