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稻生金 低GI破局:一粒种子的乡村振兴答卷——福建省农科院水稻所王洪飞团队以种业创新驱动产业发展
2025-04-14   来源:“农业专家八闽行”典型案例

一、主要做法:科技育种+全链融合,激活产业新动能

1. 瞄准需求痛点,攻克育种“卡脖子”难题

针对传统水稻种植效益低、功能稻种稀缺,团队聚焦“健康消费”与“特色农业”历时20年育成“紫两优737”,是国内首个省级审定紫糯型两系杂交稻,亩产较常规紫米提升30%,破解紫米“产量低、口感糙”难题。“清优308”是福建首个低GI早籼稻,经国家认证升糖指数(GI值)≤55,实现低GI稻米亩产突破500公斤,增效35%以上。

2. 构建“育繁推”一体化产业链

依托谢华安院士团队,创新“品种研发+种业+米业+加工+电商”全链条模式。前端:联合种企建立千亩良种繁育基地,年供种能力达30万公斤;中端:开发紫米酒、低GI代餐粉等30余种深加工产品,附加值提升50%;后端:打造“由心康园”“其乐有稻”等区域品牌,电商直播溢价30%。

3. 联农带农,打造“家门口”致富样板

在漳州、三明等地建设百亩示范基地,推广“稻菜轮作”“稻渔共生”等模式。技术培训50余场,覆盖农户超3000人次,培养乡土技术员30名,形成“专家带能手、能手带农户”格局。

微信图片_20250406095837 -1.jpg

二、取得成效:效益倍增+生态优化,释放乡村新价值

1. 经济效益:从“低效田”到“万元亩”

“紫两优737”推广面积占全省有色稻米90%,亩产值达3500元,漳州种植户陈文杰开展“紫稻+高附加值蔬菜”轮作,年收入突破150万元。“清优308”带动全省低GI水稻规模化生产,加工产品溢价率35%,近五年累计推广优特稻60万亩,新增产值1.0亿元。

2. 社会与生态效益:健康与环保双赢

“紫两优737”解决传统紫米品种产量低难题,低GI稻米惠及糖尿病患者,推动“功能主食”消费升级,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

3. 品牌与技术双突破

成功打造“紫糯王”“果宝紫米”“宝斗香紫米”等20多个稻米品牌。“紫两优737”和“清优308”育成推广,提升特种稻育种水平,推动杂交水稻育种技术进步。

微信图片_20250406100004 -1.jpg

三、经验启示:以“三链协同”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1. 创新链:抢占种业战略高地

紧盯消费升级趋势,运用航天生物诱变、分子设计育种、分子标记等技术,年均鉴定及创制优异种质10-15份,储备新品种2-3个,确保技术领先优势。

2. 产业链:从“单点突破”到“全域增值”

通过品种授权、订单农业、共享品牌等机制,推动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合作社紧密协作,实现产业链利润合理分配,农户参与度提升至80%。

3. 服务链:构建“零距离”推广体系

依托省水稻水稻产业体系、科技服务团队和省级科特派,开展网格化服务培训和田间技术指导,确保技术落地“最后一公里”畅通无阻。

微信图片_20250406095935 -1.jpg

一粒种子,撬动数亿产业;一项技术,激活万亩良田。王洪飞团队探索出一条“种业振兴牵引乡村全面振兴”实践路径,让“福建稻香”飘向全国,为我国的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福建智慧。

责任编辑:徐辰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