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做法:党建引领、科技驱动、产业筑基
1.以党建为引领,构建协同发展新机制
围绕“党建+”,推动基层党组织与产业振兴深度融合。依托福建省农科院科技人才资源,建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科技支撑+群众参与”机制,整合帮扶资金1000万元,形成组织引领、科技赋能、产业联动的发展路径,通过党员示范户带动、合作社统筹运营,实现资源配置与群众利益共享。
2.以人才为核心,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7位专家组成科技特派员团队,举办桃树栽培、嫁接技术及茶叶加工的“理论+实操”培训10期,受益200余人次,提升农民科技种植水平,培育一批“田秀才”和“土专家”。
3.以产业为根基,推动特色农业升级
立足资源禀赋,制定“高质高效、三产融合”产业规划。改造老旧桃园140亩,新建高标准大棚桃园5亩、高接换种40亩,引进早熟桃、蟠桃等10个新品种,建成生态果园。拓展农文旅融合,开发森林公园野营地、赏花节等文旅项目,打造“春赏花、夏摘果、秋露营”全季产业链。
二、取得成效: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
1.村集体首次实现桃销售收入
2024年5月,白石坂桃产业园早熟桃率先在福安上市,凭借果形佳、甜度高、色泽艳迅速打开市场,全年营收达50万元。预计盛产期亩产值达3万元,村集体年收入将突破150万元,扭转“无产业、无收益”困境,成为科技助农标杆。
2.示范效应显著,擦亮乡村“金字招牌”
产业振兴带动白石坂村获评“福建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及“福建省美丽休闲乡村”,《福建日报》、中新社等主流媒体报道,提升社会影响力。
3.农文旅深度融合,激活“美丽经济”
“赏花经济”与休闲旅游结合,每年吸引游客超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民宿增收。桃产业与文旅产业协同发展,将“流量”转化为“留量”,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三、经验启示:科技助农的“白石坂模式”
1.党建引领是根本
基层党组织需“主心骨”,通过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将党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新动能。
2.科技赋能是关键
以科技特派员为桥梁,推动科研成果落地田间,品种改良、技术培训,提升了产业附加值。
3.产业融合是路径
立足特色资源,延伸产业链条,推动农业与文旅深度融合,构建多元化增收渠道。
4.人才培育是保障
建立“引才+育才”长效机制,既借力外部专家,更注重培养本土技术骨干,夯实乡村振兴的人才基础。
从“无花无果”到“早花早果”,从“无收”到“营收”,白石坂村蜕变书写了科技兴农、产业强村的新篇章,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驻村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