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做法
1.良种良法良机协同创新,夯实产业根基
以新品种选育为核心,集成机械化耕种收、节水灌溉等新技术,构建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生产体系。示范推广“闽薯1号”等优质高产品种,配套精准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降低田间作业人工成本50%,推动标准化、规模化生产。
2.构建产学研用协作网络,打通技术转化链条
以福建省农科院薯类团队为技术支撑,联合平潭农业部门、合作社及龙头企业,形成“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农户”三级服务体系。省级团队聚焦技术攻关,地方部门负责示范推广,企业衔接市场应用,无缝衔接科研成果落到田间。
3.多级项目联动驱动,强化长效发展支撑
依托15项国家及省级科研项目,建立平潭马铃薯产业技术试验平台,经项目支持,引入农业农村部薯类专家组,解决盐碱沙地改良、高产栽培等关键技术难题,保障产业可持续发展。
二、取得成效
1.技术推广全覆盖,产能显著提升
“闽薯1号”占平潭马铃薯面积90%,“闽薯12号”做后备品种储备。推广滨海沙地绿色丰产高效技术,平均亩产突破2500公斤,核心示范区超4500公斤。2024—2025年百亩示范片亩产3000公斤,为盐碱沙地改良利用提供范例。
2.生态与经济双效并进
化肥与农药施用量减少20%,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沙地生态修复成效显著。马铃薯种植带动农户年均增收1.2万元,形成“增产不增污”绿色发展模式。
3.品牌价值持续释放
2023年“平潭沙地土豆”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生产马铃薯超三分之一获绿色食品认证。产品畅销长三角及东南沿海市场,批发价比普通品种高10%,年产值突破2亿元,区域公用品牌溢价效应显著。
4.科研成果及科技服务双丰收
“闽薯1号”入选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人民日报》做了报道,“平潭薯类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被省科技厅评为科技特派员优秀案例,《福建新闻联播》、《东南卫视》、《福建日报》等主流媒体多次专题报道。
三、经验启示
1.科技创新是沙地农业转型的核心动能
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深度融合,实现品种潜力、技术精度与生产效率协同突破,“三新”联动可提升资源利用率40%,为边际土地开发提供方案。
2.全链条协作体系是产业升级的关键支撑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研发—中试—推广—应用”一体化机制,弥合科研与生产的断层,形成技术攻关、示范推广、市场运营模式,推动产业从低效粗放向高质集约转型。
3.品牌化是农业价值提升的战略路径*
通过品种差异化、品质标准化、品牌IP化建设,将地域生态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平潭案例表明,区域公用品牌可带动产业附加值提升50%,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以品种为芯片,以技术为动力,福建省农科院薯类团队潜心科研,立足田间地头,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