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阳“麻沙淮山”种植历史悠久,远近闻名。麻沙镇作为闽北最大的淮山集散地,其鲜淮山和半成品远销河南、日本等地。近年来,当地通过规模化发展、产业化带动、品牌化打造,眼下,一根根小小淮山,正撑起当地乡村振兴一片天。
农历七八月间,正是淮山早熟品种“六月薯”收获的季节。15日一早,陈招南便来到他的淮山田里,刨土,采挖,挑拣……一根根金黄色的淮山堆成了小山。“条形好的拿去市场卖,差的销给合作社,现在种淮山,旱涝保收。”一身泥巴的陈招南满脸笑容。陈招南是建阳区麻沙镇江坝村人,今年种了6亩淮山,预计收入6万多元。这样的好收成,让他心里乐开了花。
江坝村素有“淮山第一村”的美誉,全村405户1700多人,几乎家家种淮山,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
由于独特的环境和气候,“麻沙淮山”含有丰富的液蛋白质、维生素A以及多种氨基酸,具有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皮等功效,深受消费者欢迎。
作为当地村民致富的主导产业,几年前,淮山却并不像现在这样“得宠”。“各种各的,遇到价格不好,淮山滞销,几毛钱一斤,烂在地里都没人要。”种了半辈子淮山的陈招南深有体会。
转机发生在2011年。当年,建阳区德农农林专业合作社成立,200多户村民加入合作社,开始规模化种植淮山。有了合作社这个靠山,村民们的胆子大了,步子也迈开了。不少村民甚至到隔壁县市流转土地搞淮山种植。陈招南说,之前,“长相丑陋”的淮山,采购商不要,只能扔掉,一亩地浪费近三分之一。如今,拉到合作社的加工厂,他们照单全收,一公斤4元左右,一亩地就能多赚2000多元。
合作社敢保底收购,村民旱涝不愁,主要得益于产业化带动。
在德农农林专业合作社展厅,看到,各种包装精美的淮山粉和淮山片摆满了货架。理事长林琼琪介绍,目前,合作社除了收购鲜淮山,还做加工,年产200多吨淮山粉,解决了100余人就业,基本可以消化掉当地的淮山产量。
“1公斤的礼盒装淮山粉,市场售价120元,7公斤鲜淮山可制成1公斤粉,简单一加工,效益就翻了一番。”林琼琪说,只有走深加工路子,淮山产业才有大前景。“如果能把淮山做成类似超市热销的即食薯片,附加值可以增加好几倍。此外,我们还计划研发淮山面、淮山饼、淮山米粉等系列产品。”
如何“一薯多吃”,成了合作社发展的主攻方向。
“要做大淮山产业,除了规模化发展和产业化带动外,品牌化打造更为关键。”麻沙镇副镇长丁慧琳说,麻沙淮山虽然名气大,但知名度仍不够。对此,淮山种植大户陈章陶深有感触,他前年拉了几千公斤淮山到福州销售,购买者几乎全是闽北籍人。
为让麻沙淮山走出深山,提升知名度,当地政府除了鼓励龙头企业进行品牌建设外,今年4月份,麻沙镇三农服务中心还申请了“建阳麻沙淮山”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只有提高质量、打响品牌,‘建阳麻沙淮山’才能走得更远。”丁慧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