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贤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历史上,大批乡贤在乡村社会建设、风习教化、公共事务中贡献力量,发挥过进步作用。专家认为,作为最贴近基层也最有优势的人才资源,发扬“乡贤文化”可以在经济上带动村民,在思想上引领村民,在行为上影响村民,由此成为乡村发展新动能。
近年来,蕉城区多次组织引导在外乡贤参与以农家书屋、文化大院为宣传教育主阵地的活动,开展以“知乡贤、颂乡贤、学乡贤”和“乡贤精神进祖厅、乡贤爱乡做贡献”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让更多乡贤融入乡村振兴。
乡贤+新风倡导文明乡风
5月3日虽是假期,蕉城区洋中镇中心小学校长阮克锐却没有放假,他忙着组织家乡凤田村的老年象棋比赛。观棋老人阮其弟说,阮校长每到节假日就回村组织文化活动,让村里人很开心。
在洋中镇凤田村,像阮克锐一样热心村里公益事业、深受村民信赖的乡贤已有100多人。这个乡贤群体,以参与乡村治理、带领村民致富、弘扬善行义举为己任,发挥乡贤在农村社会中的价值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成为引领乡村文明新风尚、促进乡村振兴的精英力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洋中“乡贤文化”。
比如,乡贤们在村中推行“红白理事会”制度,引导村民移风易俗、节俭办事。村民阮存文原计划在酒店操办儿子的婚礼,经乡贤们劝说,他改在村里办,虽然酒席少了,但亲戚朋友开心又尽兴,仪式也充满温情。阮存文感叹,按原来的风气,彩礼、迎亲、宴席、婚礼整个加起来要花20万元,如今不讲排场、不比阔气,办喜事的成本足足减少一半多!
一面是“堵”,一面是“导”。今年2月,返乡探亲的阮宜平给村中85岁以上的老人分发了春节慰问品。“我们把移风易俗中省下来的钱用于资助贫困学子、慰问孤寡老人,减轻他们的生活压力。”阮宜平说,仅2018年村中乡贤就捐助了18名本村学子,共计5.6万元,“不比排场比贡献”在当地已经渐渐成为一种新风尚。凤田村主任阮芳恒表示,在乡贤们的大力倡导下,返乡宴请的陋习得以控制,大操大办的“面子”逐渐被热心公益的“荣耀”所取代,“文明新风让凤田人更有幸福感”。
乡贤+产业游子反哺家乡
致富路上,乡贤同样成为村民的带头人。凤田村地处山区,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村妇女、老人无事可做,村集体收入低,村民生活养老压力不断增大。“要改变经济薄弱的局面,要让村民忙起来,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乡贤的力量,把先进发展理念和好的项目带回家乡、建设家乡。”阮芳恒说。
阮宜焕是凤田村红豆杉种植业的一把手,一名土生土长的“田秀才”。“凤田村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山清水秀,如此好山好水,岂能辜负!”浓烈的家乡情怀,让阮宜焕在2010年极力促成宁德市绿宝农业综合发展有限公司的红豆杉种植业务落地凤田村。
为了帮助村里人提高红豆杉种植质量,他常常自己开车,带领村民到三明、厦门、泉州等周边红豆杉产业发展良好的种植基地参观学习取经,甚至手把手地教村民种植、养护红豆杉。在他的带动下,许多留村妇女都变成了林农,红豆杉也成为村里的致富产业。
不仅如此,凤田村还有一大部分在外经商的乡贤,积极带动本村群众外出务工,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据了解,全村外出务工人员中超过半数常年在乡贤的公司、企业工作,收入相对较高,一部分人实现城中有楼房,家中有新屋。
培养一批能人当乡贤,带动一方村民去致富。蕉城区在发扬“乡贤文化”的探索中,对长期在家乡创业兴业、能够发挥致富引领作用的能人,以及在外创业仍心系家乡,以项目回迁、资金回流、技术回援等形式回乡兴业的带头人,提供政策、资金、土地等方面的扶持,帮助他们创业富民、反哺桑梓,成为乡村振兴的模范。
乡贤+文化积累精神财富
凤田村有一座约600年历史的水尾宫,它结构古朴典雅,瓦木做工讲究,砖雕花鸟栩栩如生,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和文物保护价值。然而岁月流转,水尾宫难耐风雨淋漓,逐渐破败。
2017年,乡贤阮细尧和村里几位能人聚会,谈及村里的文化“家底”,不约而同想起古建筑修缮一事。大家认为,尽可能保护、修缮古建筑,是一代人的责任,“水尾宫是怀抱祖德、慎终追远,也是后代饮水思源、报本返始的才思之地,要为后代留下这份文化遗产”。
然而,修缮古建筑是个系统工程,资金首先是个大问题。村里资金有限,单设计图纸就已花费大半,为了让工程尽快启动,阮细尧召集众乡贤进行募捐,自己更是出资10万余元支持修缮。历时一年,水尾宫初显旧时风姿。为了纪念这项合力完成的善举,阮氏委员会还专门记录了水尾宫从筹建到重修的历程,见证同村手足之间和睦相处、守望相助的乡土精神。
浓浓乡情报桑梓,致富不忘家乡人。据不完全统计,多年来,凤田村的乡贤共捐助600余万元支持家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从他们身上折射出的精神文化,也成为一种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榜样文化,不断发挥着独特的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