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连城: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
2019-05-22   作者:黄筱菁 黄水林   来源:福建日报

1.jpg

培田古民居一角

2.jpg

连城冠豸山景区(资料图片)

一入连城,漫山环绕,绿意葱葱。蓝天白云之下,离城不远的冠豸山挺拔青翠,好似一幅色彩鲜明的山水画。生态资源丰富、客家文化底蕴深厚的连城,随处都是风景。全国各地的游客也纷至沓来,只为欣赏和感受这一方独特的风土人情。

今年1—3月,连城县接待游客299.2万人次,同比增长31.1%,收入27.4亿元,同比增长36.4%。数字大幅增长的背后,是当地主动融入龙岩“七景区”建设,以打造绿色生态旅游区为抓手,整合资源、紧握优势,持续推动全域旅游的结果。这个山区县城,如今正逐渐成为备受青睐的旅游目的地。

“一山一田”牵引全域旅游

远离城市喧哗,身处青山绿水之中,眼睛所见是丹霞地貌的壮观绮丽,一呼一吸尽是清新的空气。这是连城的“一山”——冠豸山。冠豸山距离县城1.5公里,山体雄奇险峻,因其主峰形似古代监察御史官帽“獬豸冠”而得名。山后,是温柔秀丽的石门湖,碧水映丹山,更显风景的俊美。

这样的景色,让来自上海的游客苏女士直呼“不虚此行”,“城市里生活久了,能趁着假期来到这里游山玩水,觉得很愉快”。在今年的“五一”小长假里,和张女士一样来到连城旅游度假的游客络绎不绝。据统计,小长假内,冠豸山景区共接待游客3.3万人次,同比增长32.1%,实现旅游收入269.8万元,同比增长33.2%。

一边游人如织,另一边,冠豸山景区的提升项目正在紧张有序建设。在总投资1.2亿元的冠豸山客运索道项目建设现场,看到,索道下站房主体结构已封顶,14个索道支架已安装完毕,工人们正在进行运输站内索道设备的安装与调试。据悉,索道位于主景区天池与长寿亭之间,全长2300米,线路高差23米,配备720度无死角全透明玻璃轿厢,预计7月起试运行。

“客运索道项目的建成,将游客游览时间由2.5个小时延长到5个小时。同时,景区里增设了2个服务区,把连城客家美食‘搬’上山,为游客提供休闲和餐饮服务。”连城县政府党组成员、冠豸山风景区管委会主任杨晓春说。当下,围绕着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连城在提升景区基础设施、增加旅游业态上狠下功夫。

有“一山”的景,也有“一田”的古韵人文。在连城宣和乡,距今已800年历史的“最美古村落”培田村,安静又充满活力地迎接八方游客。在连城的文旅布局中,培田除了旅游观光,更主打民俗和农事体验。4月中旬,第八届培田春耕节拉开序幕,犁春牛、插秧、捉鱼等春耕民俗活动轮番上演,游客不仅能看传统的春耕活动,还能亲身参与体验。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培田古村落景区接待游客9.63万人次,同比增长30.5%,门票收入218.5万元,同比增长31.3%。

抓重点,带全局。“以‘一山一田’为牵引,全面带动连城全域旅游发展,并增强‘山’‘田’互动,打响连城旅游品牌,激活连城文旅发展活力。”杨晓春说。

做大做强“山下”文章

“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景交融”是连城的一大特色。山上山下相连,山上景区基础设施、体验项目日渐丰富的同时,山下“吃住行娱”的文旅配套也延伸开来。

宽敞的停车场,整齐的绿化,功能齐全的游客中心大楼……在连城县旅游集散服务中心,一辆接一辆的旅游大巴从这里驶入驶出,将游客送往不同的景区游览。这个服务中心占地面积230亩,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2亿元,集旅游客运业务、旅游资源展示、旅游咨询服务、票务服务、旅游商品展销于一体,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各类旅游产品信息服务。

“民以食为天”,吃是旅游当中必不可少的重头戏,也是彰显地方特色的招牌。九门头、酿豆腐、白鸭汤……随便走进连城的一家饭店,让人垂涎欲滴的客家菜都是厨师的拿手绝活。“以前很多饭店做的客家菜像是农家菜,品质和特色不突出,现在游客去街头的饭店吃饭,会发现桌上的菜俨然是宴席菜,无论味道还是质量都属上乘。”杨晓春说,由政府主导,当地开展“万名厨师”培训工程,今年预计培训1000名厨师,“出师”后,这些厨师或扎根本土,或走出去到外地生根,发扬和推广连城客家美食,推动连城文旅产业多样化发展,延长文旅产业链。

与此同时,为了应对持续增长的游客数量,连城还加大对星级宾馆、民宿的建设,并建立高等级酒店群,今年预计全县将新增1500个床位。在出行上,为了方便不同方式出行的游客直达景区,当地增设交通大巴,开通从城市到景点的交通线路,解决旅游最后一公里难题。

此外,依托游大龙、走古事等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连城立足文化优势,打造非遗十三坊、建设客家民俗村等,将文化和旅游相结合,吸引游客,留住游客。“做足山下文章,完善配套服务并延伸文旅产业链,让连城全域旅游有了新的发展活力。”杨晓春表示。

乡村精品旅游全面开花

丰富的生态和人文旅游资源不仅分布在城中,更分布在广袤的乡村。

绿树、云雾、红杜鹃交相辉映,让海拔1294米的连城县朋口镇金龙村云山红杜鹃景区显得尤为秀美。游客们纷纷举起手机,记录下眼前的景色。景区拥有野生杜鹃花近万亩,每年4、5月份,漫山遍野的野生红杜鹃肆意绽放,除本地游客外,还吸引了福州、厦门等地的游客前来踏春赏花。

据连城云山红杜鹃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邱家荣介绍,当地不仅建起800多亩核心景区和三个观赏亭,还修建了山上河卵石栈道和3000多米的护栏,盛花期时,赏花游客超过5万人次。

在另一个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莒溪镇璧洲村,每年的璧洲南宋灯笼文化节都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看。璧洲村村委会主任林萃斌说,璧洲灯笼完整保留了南宋时期制造灯笼的精湛技艺,近年来,村里按照文旅融合的发展思路,积极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通过连续举办四届灯笼文化节,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如今,璧洲南宋灯笼文化节已成为连城乡村精品旅游的一个重要品牌。

“通过对全县‘10+34’个(10个县级、34个乡镇级)美丽乡村精品村的打造,提炼乡村精品旅游亮点,根据每个村的特色塑造旅游品牌。”连城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副局长邹立标说。根植乡村特色和优势,连城已成功举办客家元宵狂欢节、塘前荷花节、四堡采摘节、罗坊首届丰收节等系列旅游品牌活动,乡村旅游全面开花。

“我们还打造 ‘四季乡村,月月打卡’乡村节庆活动品牌,实现月月有活动、季季有高潮,无论哪个时候前来,游客都能参与到乡村节庆的热闹中来。”邹立标补充说道。

点评>>>

闽西山区,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处处都是好风光。如何把资源优势转换为旅游发展优势?关系到一个地方旅游产业的兴衰。

连城是闽江、九龙江、汀江“三江之源”,森林覆盖率81.45%,生态优势不言而喻,同时又是客家大县,人文历史底蕴颇丰。得天独厚的优势,让当地全域旅游的发展有了坚实的基础。加上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相对发达的交通体系,以及近年来的品牌宣传和打造,连城旅游逐渐“价值连城”。

有了优势,就应利用优势布局。连城以“一山一田”为抓手,抓实项目、以点带面,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与此同时主动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通过“吃住行娱”的建设和完善,延伸旅游产业链条。针对广阔的乡村游市场,文旅相融,注重特色挖掘和品牌打造。此外,紧握优势,通过激活“文旅+”,提升全域旅游内生动力,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闯出一条康庄大道。

责任编辑:朱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