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码”上守护“菜篮子”安全
2019-12-03   作者: 林侃 张旭   来源:福建日报

11.jpg

福州海峡蔬菜批发市场对没有追溯凭证的进场蔬菜实施严格检验。 福建日报 林侃 摄

11月28日,在福州海峡蔬菜批发市场显眼的位置,卖家老邵刚卸完一车货,就迎来了一位老买家。只见老邵拿着一个类似平板电脑的东西,轻击几下,只用数分钟,双方便完成了交易。

海峡蔬菜批发市场有关负责人告诉,这个“平板电脑”便是福建省首个批发市场食用农产品无线手持终端,内置“智慧食安”系统。用手机扫描单据上的二维码,不但老邵当天的交易一目了然,还能清晰地看到品种、产地、检测结果等内容。

说福州海峡农产品批发市场是福州市民的“菜篮子”,一点也不为过。2018年,这一市场蔬菜交易量约80万吨,成交额约30亿元,占福州市蔬菜总供应量约70%,并辐射省内多地。如此大的交易量,如何保障从这里批发出的蔬菜安全可靠?“奥秘”就在一个个无形的“码”。

2017年,海峡蔬菜批发市场率先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在市场监管部门的指导下开展批发市场“一品一码”试点建设。同年9月,“智慧食安”系统上线运行,开始了以信息化守护蔬菜农产品安全的实践。

“我们实施了‘入场登记批批检、合格赋码方准售’的措施,初步实现‘源头可溯、去向可追、风险可控、公众参与’的电子化追溯闭环管理,在促进诚信经营、提升消费信心、配合政府监管等方面起到较好作用。”市场负责人介绍说。

据了解,依托电子交易系统,市场交易双方需分别实名办卡,实行无现金交易。进场货主需持身份证明、货物产地证明等材料,到客服中心登记办理溯源卡,方可进入交易区。这就意味着,满足食品质量安全和可追溯标准成为开通交易功能的先决条件。

交易过程中,交易品种、数量、买方卖方等动态信息均被实时“赋码”,纳入追溯系统管理。若发生食品安全问题,除了可以“扫码”追溯至档口外,还可以迅速锁定货主、货物的来源及流向,有利于监管部门及时处置,有效防控食品安全风险。

上线两年多来,“智慧食安”系统不断完善。2018年,市场在原“智慧食安”系统基础上,将可追溯系统、农药残留检测结果与电子交易系统进行优化整合成全新的交易追溯系统,进一步完善电子化追溯闭环管理。2019年,市场将交易追溯系统与福州市食品安全追溯平台对接,实现交易数据的实时上传。据统计,目前系统日均采集交易信息4万余条,已累计采集信息上千万条。

加强信息化管理的同时,强化进出管控,确保进场和离场的农产品全面纳入追溯管理范围,为“菜篮子”安全又加上了一道“防护网”。

在现场发现,海峡蔬菜批发市场实施“一进口一出口”管理,严控出入。

在市场进口处,一位货主正将刚从车厢内取出的蔬菜交给采样处的工作人员。入口处工作人员告诉,针对首次入场交易的农产品,没有追溯凭证的农产品都要放置在“待检区”,并先交样品,检测合格后才能进场,以有效防止不受控、未实名登记的货物进入交易区。

而市场出口处,一辆辆装满新鲜蔬菜的货车有序开出,工作人员则一边热情地和买主打招呼一边接过凭证认真核对货物。出口工作人员表示,买主卖主都是市场常客,都很熟悉,但他们只认检测凭证和出场单据,否则绝对不得进出。

正等待核对交易单据出场的买主老陈告诉,他常年固定在海峡蔬菜批发市场批菜,这里的蔬菜不仅新鲜且安全,有“身份”不愁卖!

“正是这些措施,让市场的农产品更安全、群众买得放心,也让农产品销售不愁。”市场负责人说。

□手记

形成更多的“福建经验”

福建日报 林侃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作出明确部署,指出要“加强和改进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食品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屡有发生,凸显传统食品安全监管模式难以有效应对新的食品安全问题。福建省提出借力“信息化+”,建立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

更为关键的是,福建从顶层设计出发,形成了一套推动食品安全追溯管理工作的有效机制。包括设计一体化工作方案、制定一揽子法规制度、建立一系列标准规范、建设一通联平台系统、改造一大批批发市场、成立一元化推进机制、推行一盘棋运营模式,在全国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福建经验”,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尽管福建省食品安全“一品一码”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扩大覆盖面、创新工作模式上仍需进一步努力。省市场监管局有关人士表示,下一步,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加快“一品一码”追溯体系建设,持续完善追溯系统、持续推动数据上传、持续创新运营模式,促进食品安全工作迈上新台阶,确保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责任编辑:明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