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遗址新故事”系列报道之一】周宁首洞:推进乡村法治建设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2020-05-05   作者:白冰   来源:中国福建三农网

追忆峥嵘岁月,作为共和国基石的革命老区,为革命事业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之际,中国福建三农网推出“革命遗址新故事”系列报道,聚焦福建老区,围绕革命遗址发生的新故事,以小见大,展现老区发展及群众生活、精神面貌发生的变化。

图片1.png

首洞八角亭村一角

中国福建三农网宁德5月5日讯( 白冰) 日前,来到周宁县首洞行政村,远远地,一条干净整洁的村道便映入眼帘。顺着村道刚进村口,几名在屋前悠闲晒着太阳的老人,便热情地与村主任何观锡用方言打起了招呼。“如今党的政策好,村民生活水平都提高了,活的安逸了。”何观锡感叹道。

位于周宁县礼门乡南部的首洞村是一个革命老区村,东与宁德市吴峰村交界,西与屏南县东盘相邻,南与梅度村相邻,北与梨坪村接壤。相传此地为北宋名将杨文广平定南蛮十八洞之一的“洞”,故名“首洞”。该行政村现辖梨村、坑柄、产洋、冈山、彭油湾、八角亭6个自然村,共有331户1327人,耕地1198亩,村集体林木达2万亩,其中界定的生态公益林3667亩、茶园400多亩、板栗250亩,农业主产茶叶、桔子、水稻、毛竹、板栗等。

图片2.png

首洞村整治后焕然一新的河道

图片3.png

首洞村韩何宗祠全貌

自2017年以来,为改变村居旧貌,首洞村全面提升和优化农村人居环境,着力抓好扫垃圾、清水沟、整环境等重点。同时向政府部门争取项目、资金等方面扶持,大力推进农村改厕、污水管网建设、村庄绿化亮化、道路水泥硬化、河道石桥与拦河坝景观带建设等工作。“但乡村治理,不能单独依靠政府力量。”何观锡说,因此他们从根源入手,通过发动群众开展环境整治、乡村自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绘就首洞新画卷。

强化乡村普法宣传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夯实依法治国群众基础。”开展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法治的保障作用都不可或缺。加强农村法治建设,需要构建较为完善的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近年来,周宁县首洞村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法治乡村建设为抓手,主动融入乡村振兴大局,营造民主法治建设的浓厚氛围,将法治宣传和法律服务触角不断向基层延伸,畅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加强法治乡村建设,首先要引导群众知法懂法,进而做到遵法守法,以此推动秩序构建。”何观锡介绍道,首洞村以党建为引领强化村民学法意识提升,通过法律法规宣传教育,让村民知晓基本的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进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由村干部组成宣讲小组,逐门逐户宣讲政策,普及科技知识,倾听村民心声,了解村民需求,帮助村民排忧解难,促进村与村之间的团结、互助,促进农村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图片4.png

首洞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现场

图片5.png

首洞村村规民约

围绕净化农村法治人文环境,强化涉农案件执法执行力度,在精准打击、精准惩戒的基础上,首洞村积极开展以案释法活动,为建设法治农村夯实根基。“依照法律规定,对属于本村村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加强管理,并依法教育村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何观锡说,除此之外,首洞村还全面依法公开村内各项工作,举办和管理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充分尊重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主权,维护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保障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承包经营户、联户或者合伙的合法的财产权和其他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依托“一事一议”制度,首洞村不定时开展妇女、老年人权益保障、农村宅基地政策解读等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法治元素渗透进日常生活,提高农村群众法律意识、规范农民行为、规约乡村治理秩序。同时推进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模式,突出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节假日,努力践行“枫桥经验”,做好民间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将基层矛盾纠纷吸附在当地、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让法治乡村逐步成为看得见的现实。

何观锡表示,下一步,首洞村将持续深入开展宪法和涉农法律法规“进农村”宣传教育,并邀请法律工作者来村委做现场指导,增强农民群众法制观念,做到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强化依法治农、依法护农、依法兴农,为首洞乡村振兴和推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聚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据了解,首洞村自然景观众多,有一线天瀑布(周宁最高的瀑布)、龙伞岩、棋盘岔、鲤鱼嘴结、纱帽岩、犀牛望月岩等,同时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但由于进村主干道基础差,道路狭窄、弯曲、坡陡,存在严重的交通安全隐患,使得该村在资源开发、产业发展等方面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与首洞相邻的梨坪行政村,同样也被这个问题困扰。

图片6.png

梨坪村奇异的自然景观

据梨坪村党支部书记何孙景介绍,梨坪行政村,是以梨坪自然村为名,为革命老区村,原属于首洞行政村的自然村,1980年改为村委会。该村距礼门乡政府所在地15公里,海拔890米,现辖2个自然村,人口600多人,茶叶、水稻、毛竹、桔子等是村民的主要收入。站在村旁的山顶上俯瞰后垄大峡谷,山石铺就的古道在山峦间穿行,沿途串起狗仔拉屎岔、狮子抛球、上路猴、下路猴、孩儿吃奶、驼背佛、乞丐驮猴等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村里的老人说,古道留下了无数传说和遗迹,经过岁月磨砺和风雨洗涤,这儿的风景愈发惟妙惟肖,平日里村民都喜欢沿着古道漫步。

 图片7.png

梨坪村党群活动服务中心

图片8.png

梨坪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现场

“如今,村部变新了,自来水畅通了,村民精神面貌也好了,但乡村产业经济发展仍然缓慢,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交通不便。”何孙景表示,要致富先修路,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大动脉,加强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的关键。“乡村交通与电商快递、乡村交通与特色产业、乡村交通与农村各项事业融合发展的模式,均依赖于农村道路建设,希望各级政府部门能够重视并对农村公路建设给予大力支持。”

发展乡村旅游业要因地制宜,根据山区村落的资源条件,在生态自然游上做文章,规划发展好适合当地发展、可持续的特色产业。首洞村与梨坪村在经过充分讨论与规划后一致认为,抱团发展能够让村级集体经济“热”起来。接下来,两村将在全面沟通协调、做好村民思想工作、获得村民理解与支持的基础上,以依法保护与合理利用为原则,依托自身资源与生态优势,加快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全力打造适宜发展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壮大村财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相关链接:

【“革命遗址新故事”系列报道之一】周宁首洞:推进乡村法治建设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革命遗址新故事”系列报道之二】周宁后垅:弘扬红色文化 助力革命老区乡村振兴

【“革命遗址新故事”系列报道之三】福安溪柄:让革命遗址的红色基因活起来

【“革命遗址新故事”系列报道之四】福安东坑:弘扬老区精神 助推乡村振兴

【“革命遗址新故事”系列报道之五】福安后洋:要幸福就要奋斗

【“革命遗址新故事”系列报道之六】福安松罗:传承红色基因 讲好红色故事

【“革命遗址新故事”系列报道之七】福安观里:红色精神代代传 革命老区展新颜

【“革命遗址新故事”系列报道之八】宁德赤溪:凝心聚力 助推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奔小康

责任编辑: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