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安溪双垵村:抱团念好“生态经” 山沟变出“聚宝盆”
2021-11-24   作者:陈林森   来源:泉州晚报

43686489458166053.jpg

绿色茶园上,小型光伏发电站带来“金色收入”。 (陈小阳 摄)

走进泉州西极,安溪县福田乡宛若一颗生态明珠,镶嵌在苍莽的云中山自然保护区里。双垵村,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偏远小村庄,凭着一股“靠自己骨头长肉”的精气神,穿越贫穷“荆棘”,走上致富“绿道”,焕发出勃勃生机。

忆往昔 没路没电没粮食

生于斯长于斯的陈海燕是双垵村党支部书记。在村民的支持下,这个“当家人”一干就是25年,双垵村的点滴变化历历在目。

“没路、没电、没粮食,这是我们村过去穷苦的模样。”陈海燕回忆道。沿山而居的双垵村连一条像样的土路都没有,可谓“山高林地多,出门即爬坡”。艰苦的自然条件带来一连串生活不便,村民们仅靠着松枝燃烧照明;想要吃一口大米之类的细粮,就得从10公里外的山下肩挑背扛搬回来;村里没有学校,破旧的祖厝就成了孩子们的学堂。

“那时候,一家子的年收入2000元都不到。”省级贫困村的帽子重扣在双垵头上,陈海燕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在党支部的引领带动下,双垵村开启“摆脱贫困”的征程。要致富先修路,村民们拿起自家的锄头、铁锹,自发参与造路,一家一小段、连成一大段,一条3米宽的土路贯穿村子,打开了山门。一路通,百事兴。农村电网改造的东风拂向双垵,家家户户用上了安全电;在外事业有成的乡贤情系桑梓,慈善资金涌向山沟,双垵小学校拔地而起,进而创造了“小小村庄走出3名博士、数名硕士及若干大学生”的佳话。

看今朝 有茶有财有风光

生活有了起色的双垵村,直到2016年11户4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顺利脱贫,才将省级贫困村的帽子摘下。“长期的积贫积弱,让我们更加深知巩固脱贫成果的不易。”2017年底,就职于福建外贸集团的江宏福,作为第五批省派驻村干部来到双垵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与村民一道建设美好家园。

双垵村山多平地少,尽管不宜种植粮食作物,却是铁观音茶树的生长乐园。这几年,在福田乡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双垵村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邀请制茶大师教学、开展制茶技术培训、组织本村制茶能手传帮带等各种形式,提升全村60余户茶农的种茶制茶水平。同时,提级改造了4公里长、双向两车道的尾洋至双垵农村公路和8公里长的茶园便道,沿路遍植2000多株樱花、桂花、紫薇等花木,扮靓山村“致富路”。茶山顶上也没空闲着,小型光伏发电站与茶园融为一体,源源不断地给村民带来“阳光收入”。千亩茶园于2020年创造了500多万元的产值,相较于2019年增收超200万元。曾经的贫困户陈兴泰就从中尝到甜头。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扶下,老陈一家搬出土坯房,盖起小洋楼,逐步成长为村里的制茶大户,家庭年收入从不足万元到如今十几万元。“自家茶卖出了有史以来的最高价,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一杯清茶下肚,陈兴泰笑意盈盈。

更多村民则得益于养殖业的发展,鼓起腰包。据江宏福介绍,双垵村与邻村尾洋村抱团建立了70亩养殖基地,引导贫困户参与入股,提供劳动就业岗位。2019年首批引进2000羽河田鸡,经过科学养殖,获得市场青睐,已销售一空。如今,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番鸭、狮头鹅、乌鸡等上千只畜禽也引入到养殖场中。在江宏福的牵线搭桥下,通过消费扶贫,鸡鸭鹅肉、笋干、蜂蜜等双垵村的农特产品,一茬一茬地送到了泉州、福州等城市市民的餐桌上。

昔日“穷山沟”,今日“聚宝盆”。在安溪全县脱贫攻坚工作中表现优异的双垵村,村集体经济收入早已突破15万元大关。发展红利,全村共享。随着小流域整治、公路绿化、裸房整治等多管齐下,“绿色双垵”的引擎轰鸣,也将省级美丽乡村的金字招牌收入囊中。一个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图景,正在双垵村延展。

责任编辑:林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