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晋安区是典型的城乡结合型城区,既有城区又有山区。其中,素有“福州后花园”之称的北峰山区约占全区总面积的四分之三,是一块生态宝地,也是重要的发展腹地。近年来,晋安区大力实施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专项行动,通过组织联建、活动联办、人才联育、资源联用、产业联促、治理联抓“六联融合”,努力走出一条党建引领城乡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子。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联结,密切城乡互动。以党建为引领,推动城乡基层党组织有效对接、融合,形成山区与平原密切互动、要素交融的局面。一是组织联建“结对子”。摸清找准城乡结对、共建互促的需求点和利益联结点,综合考虑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产业相近等因素,安排平原街镇、机关企事业单位中的137个党组织,通过“一对一”“多对一”“一对多”等形式,与北峰山区59个农村党组织结成稳定的互帮互助共建对子,明确每年开展“走亲串门”活动不少于两次,至少为结对村办1件实事好事,推动落地帮扶项目189个。二是活动联办促规范。深入开展支部“达标创星”活动,采取领导挂点“包”、机关单位“带”、先进组织“帮”等途径,完成8个软弱涣散农村党组织整顿转化。开展“城乡融合、互联互动”系列主题活动,发动城区机关企事业单位中的693个党组织、1.3万多名党员走进北峰山区,联合开展“传承红色基因、助力乡村振兴”主题党日,以及助困助学、人居环境整治、移风易俗等志愿服务1200多场次,有效提升了农村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三是人才联育强支撑。先后选派12名优秀年轻干部到北峰乡镇锻炼,采取专、兼职相结合的方式,选聘140名村务工作者到乡村一线从事党务、村务工作,全力培养和造就一支优秀的“三农”工作队伍。优先安排6名引进优秀博士、研究生选调生到乡村振兴试点村挂职锻炼。对接高校、科研院所知名专家学者走进田间地头,组建起一支由23人组成的省市科技特派员队伍,常态化提供技术培训、指导和推广服务,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突出要素整合,盘活城乡资源。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要素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一是平台载体联用。在山区,修缮提升八一七革命纪念馆、降虎村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等党性教育实践基地,为城区党员提供红色教育精品路线。在城区,采取“党组织牵头+公益服务+农户参与”的方式,打造“助农在新店”“北峰农夫市集”等公益助农平台,建设乡村振兴体验馆,发动党员志愿者开展北峰特色农产品、乡村游直播推介活动27场,累计帮助农户销售优质农产品达1160万元;发挥福州火车北站“八闽第一站”平台旅游集散服务功能,定期开展“周游晋安”“乡约北峰”全域旅游品牌推广等活动,从2020年开始,截止到目前,北峰山区累计接待游客达21万人次。二是特色产业联促。统筹乡村振兴各项政策,积极探索“支部+产业协会+合作社”“支部+龙头公司+家庭农场”等模式,统筹党员和种植大户、农业龙头企业等资源,组建村办农业专业合作社、旅游服务公司15个,培育了鹅鼻萝卜、日溪脐橙、龙晶葡萄等一批特色产业。创新“共同投入、共同管理、共同受益”村企合作模式,由财政投入1150万元,推动北峰山区21个村与广电网络公司合作共建北峰广电网络系统,目前北峰山区59个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均超过10万元,其中20万元以上村占比达20%。三是乡村治理联抓。大力倡导农村党员干好本职事、做好身边事、管好家庭事、参与公益事、完成组织事,做到“五事争先”。广泛开展设岗定责、“我们的榜样”评选等活动,有效激发农村党员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积极动员基层党员干部参与农村公路建、管、护、运,推动农村公路建设与路域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相结合,让农村路成为致富路、产业路、旅游路。
(三)深化多元共治,激发城乡活力。着眼打造北峰乡村振兴党建示范带,不断提高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协同性、整体性。一是建强组织堡垒。聚焦北峰山区集体经济和组织建设“双薄弱”村,先后从区直机关党组织择优选派46名优秀年轻干部驻村蹲点、驻村任职或担任乡村振兴党建指导员,落实派出单位项目、资金、责任“三个捆绑”,安排所派驻村党员干部参加区直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235人次,帮助所派驻村培养发展青年党员152名、党员创业致富带头人68名,培育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83名,为村级组织建设注入源头活水。二是带动社会力量。安排38家辖区非公企业与北峰山区集体经济发展滞后村开展“企村联建”活动,从爱心企业家、离退休领导干部中招募“名誉村主任”16名,目前对接落地集体土地认种认养、设立扶贫济困慈善基金等项目17个。授予北峰山区11家农家乐、民宿餐馆、休闲农业企业“党员民心驿站”荣誉;聚焦鼓岭等重点旅游区域,先后授牌7家“党员诚信山庄”、15家“共产党员经营示范户”、10家“党组织推荐放心店”,以“党建+”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带动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乡村振兴一线。三是共享发展红利。以乡村振兴示范村为试点,探索政府扶持、本地国企先期投入、带动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1+X+N”(1为经合社、X为总包方、N为社会资本)产业发展模式,将闲置的土地、闲置的农房,转化为农民增收的项目。以推进省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试点工作为契机,探索实施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制改革,实现“人人有股、贡献加股、多投多分、遵规多得、违规少得”,让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推动村集体增收5万元/年,村民人均收入增长2300元/年。短短三年间,寿山乡九峰村从 “空心村”,变成乡村旅游产业兴旺的“网红村”。
二、主要成效
通过创新实施“六联融合”党建工作机制,进一步丰富了抓基层党建工作的载体和抓手,形成基层党建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的局面。近年来,晋安区先后入选“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区、福建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区,晋安北峰环线全景公路鼓宦线获评2019“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创新“六联融合”党建工作机制助推乡村振兴获全省机关体制机制创新案例征集评选二等奖。成效主要体现在:
一是相互促进,激发从“物理聚合”到“化学融合”的工作活力。通过组织联建、活动联办、人才联育、资源联用、产业联促、治理联抓,城乡基层党组织通过紧密的工作对接,相互带动、相互促进,使城区与农村党组织相融互促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初步实现了“组织有活力、党员起作用、群众得实惠”的目标。
二是导向引领,增强从“接地气”到“提底气”的一线磨砺。通过将城区资源服务下沉到农村,助力乡村发展,拓展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平台,实现党员干部到一线锻炼、在一线成长,坚定了勇于担当的理想信念,提升了善于担当的能力,使服务乡村振兴成为广大党员干部淬炼党性的大熔炉、服务群众的微终端、助力发展的新引擎。
三是找准定位,释放从“加法”到“乘法”的叠加效应。通过建立健全“六联融合”党建工作机制,开辟了基层党建的新路径,是推动基层党组织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服务城乡统筹发展的有力抓手。通过以“党建+”为有效载体,找准基层党建与中心工作同频共振、融合发展的切入点,构筑起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城乡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助推乡村振兴提质量、上水平,加快城乡融合发展进程。
三、工作启示
(一)推动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党建引领是核心。“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党。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千家万户,迫切需要城乡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找准切入点、抓实结合点、寻求发力点,积极贡献力量,主动担当作为。晋安区结合城乡发展实际,突出党建引领,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进一步优化以党组织为引领的城乡发展资源全域配置体系,进一步完善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新型基层治理体系,释放出强劲的发展动能。
(二)推动乡村振兴城乡融合,人才聚集是关键。乡村能否振兴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看乡村能否吸引人和留住人。晋安区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四好农村路”建设为突破口,优化乡村空间布局,打造一批精品村、网红打卡点、最美农村路,串联精品旅游线路,不但提高了乡村知名度和吸引力,同时也汇聚了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积极踊跃参与乡村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三)推动乡村振兴城乡融合,产业发展是重点。晋安区大力实施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制改革,鼓励引导村民以土地折价入股和现金入股形式,走出了一条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资本、农民变股民的改革之路;发挥城乡接合的优势,盘活农村闲置土地、闲置农房,积极推动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特色民宿、户外体验、创意农业等新业态,为加快延伸农业产业链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