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屏南: “工料法”让乡村项目建设更精准更高效
2022-06-09   作者:叶陈芬   来源:闽东日报

夏日山村好风光,走进宁德市屏南县熙岭乡墘头村,只见清凌凌的溪流穿村而过,沿溪两岸茂林修竹,依水势、山势而建的多座仿古建筑里20余名工人正忙着内部装修。

  “到6月底预计有3家经营主体开业,包括1家咖啡屋、1家民宿和1家农产品推广点,所以我们现在都在抢抓工期,确保如期交付使用。”墘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谢桂塘介绍,该村是熙岭乡文化创意产业片区的延伸区,于2019年启动建设,目前已投入800多万元对30栋民房进行修缮或改建,为确保项目建设省时、省力、省钱,他们在修缮过程中采用了“工料法”。

  何为“工料法”?即“雇工购料法”,是屏南县在总结龙潭、四坪等古村修缮经验中,摸索出一套以“修复性营造、保护性开发、加速要素流动、多方参与共赢”为特征的现代项目管理模式。

  据介绍,在乡村建设中,多以立面改造、巷道改造、传统民居修缮、改水改厕等项目为主,具有项目数量多、造价小、修建内容难以标准化的特点。若简单将城市建设模式照搬到乡村小型项目建设中,就容易出现项目建设前期工作流程多、时间长,费用高、资金使用效率低,变量大、项目预算难以一次锁定,村民参与度低,传统技艺没有发挥空间等问题。

  为破解这些问题,屏南县在熙岭乡龙潭文创片区(4个行政村)开展试点,将以使用本地人力物力为特征的传统“工料法”,发展成为既契合小型工程项目建设实际,又与现行治理体系相互补充并衔接的项目建设及核验管理方法。

  “工料法”仅由“工”“料”两项费用组成,其中“工”指人工,其费用由聘请工匠费用和村级管理人员误工补贴构成;“料”是由村级组织自行采购的合法原材料,其价格是含税价。采用“工料法”推进项目建设可以节省大量措施费、规费、税金等,最大程度降低项目建设成本。同时“工料法”项目实施“一项目一结算”管理,实行“三签字一审批一审核”制度,通过多方监管,实现项目建设资金集约、节约使用。

  比如,照一般招投标流程,建设必须经过设计、预算、财审、招投标等环节,单个项目的前期工作至少需要3个月时间。“工料法”将高效推进项目实施作为首要目的,对单价在10万元以上的村级微小项目,按照“工料法”实施项目建设,简化设计、预算、财审、招投标等环节,由村级自行购料、聘请工匠,组织村民投工投劳,直接进入施工环节,有效缩短了项目建设周期。屏南县熙岭乡目前采用“工料法”建成或在建10万元以上村级项目77个,节约前期工作时间达200个月以上。

  而在“工料法”实施过程中,通过用工本地化,让一些原本外出务工的村民留了下来,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与此同时,为了让传统村落不失乡愁古韵而又简约清新,各村多采用传统材料、传统工匠、传统技艺,这也让许多本地工匠的“老手艺”有了用武之地。

  在墘头村有16位“老木匠”,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拥有一身好手艺的他们早些年却苦于本地无工可干,大部分人只能外出务工。自从实施“工料法”后,他们陆续回到家乡,先后在龙潭、四坪、墘头村等参与古屋修复项目。谢桂董就是其中之一,他说:“如今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一天的工钱有300多元,不仅增加了家庭收入,还能照顾89岁的老母亲,比在外务工轻松许多。”

  据统计,2017年5月项目启动至今,龙潭文创片区(4个行政村)累计通过“工料法”完成投资7545.89万元,建设节省资金2100多万元。其中,仅龙潭村参与投工投劳的村民、工匠多达340多人,发放人工费1769万元,人均年增收近5万元。在“工料法”运行过程中,屏南县逐渐形成了“村级实践+乡级主导+县级支撑”的递进式治理思路,展现了如何破解城乡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屏南经验”。

责任编辑:何菁锦